保存历史街区的真实性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几点思考
北京南锣鼓巷已由原来的居住区发展成为旅游文化休闲区域
北京烟袋斜街
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已开展了3届。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共评出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量多面广,影响很大,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3年来,我有幸参与此项活动,有不少收获和思考。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实质上是历史街区的评选。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含了3个层次,即名城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其中,历史街区保护是重点,由于它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既展示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又体现出名城的活力和文化传承。这3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工作抓住了这一本质,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评选的标准,并把专家推介和群众投票结合起来,一届比一届红火。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3届活动共评选出30条名街,加上每届还有5条入围街道,共计45条。另外,各地每年还有数百条街道积极申报,这就为国家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遗产,成为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之后又一重大举措。
第二,通过每届评选和挂牌等活动,提高了有关省、市领导、广大市民和媒体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逐步完善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针,加强了对保护原则和方法的认识。
第三,活动积累了经验,并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运行机制,相关人员培训和加强保护条例、法令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使活动得到更有效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接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20多年来,感受最深的是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生活的延续性的过程中,矛盾最多,也难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