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院校 » 正文

“丝绸之路”考古学解读:“丝绸之路”申遗的回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2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做客北京林业大学遗产保护论坛,于学研中心A1402进行名为《“丝绸之路”考古学解读——“丝绸之路”申遗的回顾》专题讲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曹新副教授主持了讲座。北林遗产保护论坛力图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促进遗产保护知识和观念的传播与思考。

北林遗产保护论坛(十二):“丝绸之路”申遗的回顾

  刘庆柱先生,著名考古学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古都学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史学会理事。《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中国考古学年鉴》主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汉唐考古学、秦汉考古学。主要代表作:《西汉十一陵》《长安春秋》《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已出版考古学专刊、专著、论文集十余部,论文二百五十多篇。

  本次讲座共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丝绸之路”与“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走向世界;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与古代世界走向中国;“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刘先生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最早见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丝绸之路”现在已成为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包括沿岸陆路)连接欧洲和北非的交通线之总称。刘先生还对以“丝绸”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衣冠”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身份地位的标识物,同时,在“丝”、“麻”、“棉”、“毛”几种常见材料中,以“丝”最为尊贵,最为舒适、着色最强,所以“丝绸”对于文化的体现最为突出,所以选用“丝绸”命名得到了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

  刘先生紧接着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其中新疆地区至关重要。新疆即古代“西域”,其时空范围指西汉时代至明清王朝时期,今敦煌以西至新疆地区及中亚部分地区。汉王朝先后在西域设立酒泉郡、武威郡,推行屯田,置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使西域成为汉王朝一部分,西域各族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新疆地区考古发现沙漠丝绸之路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包括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克孜尔烽燧及亭障以及具有明显汉文化特征的生活器皿、衣物、货币等,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也证实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过固有领土的事实。

 
 
[ 院校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院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