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英才 » 最新公告 » 正文

能够精准跨界的人,更容易赚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1  来源:网络  
虽然唱歌唱得好的人有很多,我一直相信,唱歌唱得最好的人,一定不只会唱歌。

就像开好一个公司的老板,一定不只会做业务。

为什么?

只知其一的人,

说不定连其一都不懂

前段时间我们在组一个母婴类矩阵号的团队,招作者的时候,一个硬性的条件是,必须当过妈妈。

有一个年轻的作者,还没孩子,但是投稿了一篇很不错的母婴文,我们破例给了她一个电话面试的机会。

面试的时候,对显性的要求,大多数应聘者都会有很丰富的准备,所以我常常会旁敲侧击地问些看似和写作不相关细节,或是相关行业的知识,是否也清楚。

我对于每个来应聘的作者,我最少问的就是文章的内容本身。

但交流之后,不出意外,我发现她的很多基础知识是欠缺的,比如连奶粉的分段都说不太明白,最后没有录取她。

一个连孩子成长阶段都弄不清的女孩儿,你说她的文章怎么能引发妈妈们的共鸣呢?

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如果想要建得足够高,不可能从下到上都是一根柱子直直地树在那儿,一定是下宽上窄的,你也没见过下窄上宽、倒过来的山吧?

如果一个作者只会写文章,那他一定写不好文章。

拿唱歌来说,一个只会唱歌的歌手,和一个对乐队里每个人的分工都了如指掌的歌手,是完全不一样的;

拿写文章来说,只有你的经历足够丰富,见多了人生百态,你的文章才是活的、源源不断,不然仅仅靠阅读输入,就和无源之水一样,可能凑巧出了几篇还不错的,也就那样了。

一个领域的边界,是由多个领域辅助推进的,如果你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触类旁通和弯道超车是必然的手段。

死工资里出奇迹,

关键在于跨界精通


我们常说的T型人才,先是有深厚宽阔的基本面,再老老实实把一门学问搞通,最好其它的什么东西都懂一些,写程序的也要能修电脑能贴膜,总归混不差的。

但实际情况不一样了,很多人能力有限,死磕一个行业做了好多年,都三十多了也登不了顶,甚至在一个岗位上待到退休还是平均工资。

这几天我的总监带团队去杭州看客户,顺便见见她那些很多年没见的浙大毕业的同学,浙大的底蕴够深厚了吧,能考上浙大本科能力肯定不错,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却发现很多同学毕业时连杭州市平均工资都没达到。

很多人都不想拿低于平均线的死工资,但做的工作却都是机械性的,比如永远在录入excel表的会计,在这种岗位上,就算老板忽悠你让你好好干以后可以发大财,你也没法相信:

机械性的工作,哪儿来的以后?不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说不定哪天就被AI抢了饭碗。

这类混死工资的工作,都是死工作。

但死工作,其实也是可以产生新价值的。

前几天马化腾在知乎提了个问题:基础科学将如何影响互联网科技?

回答里有一个观点我挺认同的,基础科学的瓶颈已经很明显,容易被拿的果实都已经没了,太高的成就呢,又要看缘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所以现在的状况其实挺尴尬的。

新价值有两种产出方式,一种是靠专一的精通,就像基础科学,但想要做出创新不能太指望它们;不过还有另一种方式,跨界的交叉创新。

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时新生儿的死亡率奇高,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达到66%,有一次一个医生去动物园晃悠,从小鸡孵化器里获得了灵感,发明了婴儿恒温箱,几年后把当地的死亡率降到了38%。

一个医生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小鸡的孵化器,就产生了一个让人类长时间获益的新发明;

那如果一个人能掌握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知识,互相借鉴,会产生多少价值呢?

乔布斯既是极客也是艺术家,后来有了现在最牛逼的科技巨头苹果;保罗格雷厄姆既是黑客也是画家,后来有了最有价值的孵化器YC。

隔行如隔山,但一个人如果能同时精通两个领域,由T到π,两门精通带来的领域互补和融会贯通,就可以产生无限可能。

补充一点,在选择跨界的时候,也不要局限在一些相近的领域,可以选择一些貌似毫无关系的方向,扇形的夹角越大,面积也越大。

新的价值一直都在,只是分布得还不太均匀。
跨界的核心,

在于专一型跨界

Google投资建立了一个Google X 实验室,整天研究一些诸如太空电梯、悬浮滑板、Google眼镜之类的产品,特别牛逼,就是因为它聚集了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里面的每个科学家都得听得懂跨学科伙伴在说啥。

未来人才的趋势之一,是个人能力的多元化,当一个人对2-3个领域变得精通,就能产生堪比一个团队的指数级价值。

同时,跨界的核心在于专一,而不是什么都想要。

什么意思?

你不要妄想同时跨好几个界,没有人能够什么都懂,要有明确的第一跨界领域。

不要过早地跨界布局,如果你打算开启你的第二个深耕领域,需要在你的主职业能力至少超过60%同行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斜杠青年这个词很火,但是也被批得很惨,因为很多年轻人在二十几岁就急急忙忙找兼职挣钱,看上去赚得确实多了,什么也都能学到一些,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

可以这样说,每一条赛道的资源,都是头部多尾部少的,大多数人不是天才,哪怕是在一条赛道上成为前20%,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厚积薄发,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想要同时占据两条跑道的头部,更大的可能性是沉没得悄无声息。

其实,第二精通的正确开启方式,应该是第一职业的反哺。

跨界成功的人,都是在原有职业做成头部后进行,无论是演员出名后转型州长的施瓦辛格,还是房地产牛逼之后转型总统的特朗普。

这就和火箭发射一样,第一段引擎的冲力助推之后脱离,再启动第二段引擎,两个阶段相辅相成,如果不这样分工,可能就会浪费很多燃料。

年轻人该做的,是先把一个专精做好,取得业界认可,赚到钱,再考虑其它。

在年轻的时候,就什么都想要,斜杠青年只能变成抓瞎青年。 
 
 
[ 园林英才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英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