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荚迷主要价值
枇杷叶荚蒾
皱叶荚蒾(学名:Viburnum rhytidophyllum)是五福花科荚蒾属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陕西、贵州、湖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林下和灌丛中。在法国巴黎地区被当作庭院观赏植物栽培。
茎皮纤维可作麻及制绳索。欧洲常栽培供观赏。
枇杷叶荚蒾树姿优美,叶色浓绿,秋季果实累累,冬季叶片宿存,是华北地区少见的常绿阔叶观赏灌木。适于孤植或丛植于小区绿地、路边等采光较好的地方。
枇杷叶荚迷繁殖方法
枇杷叶荚迷繁殖方法
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繁殖均可,生产中多以扦插繁殖为主。
播种繁殖:在秋季,采集熟透的果实,去除果肉后获得纯净种子,与2-3倍体积的细湿沙混合后储存。翌年春季播种。
扦插繁殖:6月中旬前后,取一段长20厘米左右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减少蒸腾,插穗上部仅保留2-4片叶。插穗上端需选择在芽上2厘米处平剪,下端需在叶片或腋芽下剪成马耳形斜切口。扦插前,通常采用生根粉对对插穗进行处理,以促进生根。扦插时,将插穗蘸取生根粉配置的溶液后立即插入苗床,深度保持在穗长的1/3左右为佳。扦插后,将周围土壤压实,以促进插穗与基质的充分接触。透水浇灌后即可。
枇杷叶荚迷栽培技术
枇杷叶荚迷栽培技术
枇杷叶荚蒾可栽植在背风向阳及侧方遮阴处,也可栽植在半阴处,以肥沃、湿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枇杷叶荚蒾能耐一定盐碱,可在轻度碱性土壤中生长,是华北地区盐碱地上良好的园林植物。早春栽植时裸根移栽,栽前最好在穴内施入2-3锹有机肥。种植后立即浇1遍透水,以后每隔7-10天浇1次水,连续浇3次,确保移栽成活。每年春季浇1次春水,秋后浇1次封冻水。以后每年或隔年秋季穴施有机肥,一般不需要特别修剪。
喜温暖、湿润,较耐荫,不耐涝。好生于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枇杷叶荚迷形态特征
枇杷叶荚迷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幼枝、芽、叶下面、叶柄及花序均被由黄白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簇状毛组成的厚绒毛,毛的分枝长0.3-0.7毫米;当年小枝粗壮,稍有棱角,二年生小枝红褐色或灰黑色,无毛,散生圆形小皮孔,老枝黑褐色。叶革质,卵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8-18 (-25) 厘米,顶端稍尖或略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有不明显小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幼时疏被簇状柔毛,后变无毛,各脉深凹陷而呈极度皱纹状,下面有凸起网纹,侧脉6-8 (-12) 对,近缘处互相网结,很少直达齿端;叶柄粗壮,长1.5-3 (-4) 厘米。聚伞花序稠密,直径7-12厘米,总花梗粗壮,长1.5-4 (-7) 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7条,四角状,粗壮,花生于第三级辐射枝上,无柄;萼筒筒状钟形,长2-3毫米,被由黄白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长2-3毫米,萼齿微小,宽三角状卵形,长0.5-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5-7毫米,几无毛,裂片圆卵形,长2-3毫米,略长于筒;雄蕊高出花冠,花药宽椭圆形,长约1毫米。果实红色,后变黑色,宽椭圆形,长6-8毫米,无毛;核宽椭圆形,两端近截形,扁,长6-7毫米,直径4-5毫米,有2条背沟和3条腹沟。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本种可凭其粗壮的体型,全体被厚绒毛,形大革质、上面呈明显皱纹状的叶等特征而与同组内的其他种区分开。
产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及贵州。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海拔800-24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