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中央领导在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曾对太白山的保护发展做出重要指示:“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诸多功能。秦岭之中的太白山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道:‘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白居易远望太白山,执笔在壁上也写下了‘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的诗句。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
回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杨文洲为代表的太白山旅游奠基者从“伐木”到“护林”,办起眉县汤峪森林公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发展到目前以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和秦岭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以保护为主,合理性开发,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每一个太白山人所坚守的责任。
被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公园”的大秦岭,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的全球200个主要生态区之一,是“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并称为“地球三姐妹”,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然天堂。秦岭山系景观万千、名山荟萃,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遍布,各类森林公园与水利风景区多达百余处。而海拔3771.2米的主峰太白山,则是秦岭天然奇观与深邃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还以中国海拔落差最大、垂直景观最神奇、道教文化最深邃和人文典故最丰富而列于世界名山之林。地质地貌、山岳冰川、湖泊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奇花异草……构成了太白山完整而完美的世界级生态旅游景观体系,堪称华夏山川之脉,九州自然之源,东方大美之本。
天赋异禀的生态资源
太白山以高、寒、险、奇、秀的特点闻名于世,屹立于华夏。“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唐宋以来,有多位古今名人学士曾慕名游览太白山,留下1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道:“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李白《古风》其五中写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还有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在太白山下的周至县当县尉时写就的《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裴回。今曰勤王意,一半为山来。”此山即指太白山。
太白山居于暖温带之南缘、亚热带之北界,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系统良好,生物种群呈南北过渡、东西承接、四方杂居、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太白山便成为秦岭生物多样性的代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生物资源宝库。
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然而最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则是第四纪冰川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地貌形态。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它发生在距今约六七万年前的更新世末,被称为“太白冰期”。这一时期为太白山留下了拔仙台、跑马梁、石海、石阵、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等高海拔地质奇观。
太白山诸峰竞秀,奇观无数的自然景象,记录在自古以来的史书和专著里,而真正走向人间并被普通百姓所认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1991年,以开山伐木为主业的眉县汤峪林场在时任场长杨文洲的带领下,为守山护林办起了眉县汤峪森林公园,完成了太白山从“伐木”到“护林”的生态旅游初步思路。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迅速成为秦岭山系的熠熠明星,随后周边各地的林场纷纷来到太白山学习先进经验,秦岭山系的森林生态旅游逐步兴起。如今,依托秦岭自然生态优势,大秦岭生态旅游已经突飞猛进,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大秦岭旅游的突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自始至终都有一面旗帜,那就是太白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做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