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文件。
这一系列文件的通过,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内容的具体落实,为各地“绿色化”行动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高铁和中国核电走出去”“中国制造2025”……回顾今年以来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无一不跟探索绿色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关。从理论到制度、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化”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境界。
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与“绿色化”
3月24日,“绿色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在“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会议新加入“绿色化”,使“新四化”变成了“五化”,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
有人可能会觉得,从字面上看,“绿色化”只是一个抽象口号,但对“绿色化”的理解却经过了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绿色化”这个词,并非一个凭空造出的概念。早在1949年,《人民日报》就有一篇介绍前苏联“绿色化”的文章,那时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植树造林、绿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个词开始被用在食品、生态农业等领域;再后来,这个词开始被用在建筑、化工、制造业、环保等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
到今天,“绿色化”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切的需要。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需要有多么迫切:去年一段时间内,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全国超过1亿亩耕地受污染;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将“绿色化”与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是又一大创新,意味着我国的发展从“四化”建设变成“五化”一体。
新的理论,总是新实践下的高度提炼和升华。“绿色化”提到“五化”的地位,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在十八大上,“生态文明”被首次提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列的地位,开始成为全新的“五位一体”。而十八大报告的起草组组长,正是习近平。
梳理新华社等媒体的公开报道,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是几十年持续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