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七大主题之一智慧城市系列活动的消息蔓延,“智慧城市”这个口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14年正式提出至今,这个词语一再被提及,以高端信息词汇解读,却未能将概念落地。智慧,要求人们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搭建居民所需的城市体系,追本溯源,落脚到以人为本。
(图片来源:互联网)
概念兴起:与人及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最早提出智慧城市的是美国IBM,经历各方引导探索,成为世界热议话题。在2012年,智慧城市被提到了我国政策层面,住建部正式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这个词汇逐渐聚焦更多城市、更多行业人士的关注。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共推智慧城市局面。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出席2015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中,更是强调未来要深化智慧城市的国际合作。
智慧城市已在不知不觉中与国家的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新型城镇化的迅猛前进,需要更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智慧城市的提出,具备一种必要性。所谓智慧城市,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中国风景园林网在采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院长时,他对于八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的相关解读发人深思:“在我看来发布指导意见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智慧技术,提高城市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利用智慧城市的创建,解决“城市病”问题。”一语点醒梦中人。当智慧城市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时,那些触摸不到的数据、科技信息也将随着概念的落地而富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