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平方公里景区自然山水、古典园林、人文历史互相交融。在新常态下,西湖景区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挖掘景区内涵,扩大景区功能,不断推出深受游客喜欢的文化活动,自然教育即是对景区文化活动和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探索。
随着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进一步重视、对自然生活的进一步崇尚,自然教育作为新课题被更多的人所重视。西湖景区江洋畈生态公园于2010年建成并开放,公园前身原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在1999年至2003年间,西湖淤泥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于淤泥之中的植物种子开始发芽生长,近10年间形成了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次生湿地自然景观。从2012年开始,公园开始每年举办山花节,在打造绿色山谷花海景观的同时,策划丰富多彩的生态体验活动,通过不断尝试摸索,打造出西湖景区自然教育第一品牌,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搭建起景区与游客、自然与人类沟通交流的桥梁
随着电子化产品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室内生活,“自然缺失症”带来的是肥胖症和更多的心理疾病,如儿童心理的抑郁、愤怒、孤独等。通过景区的自然教育,让家长带着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让孩子的心灵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儿童与自然的接触并不仅仅是“玩”而已,而是需要引导、分享和鼓励。
江洋畈生态公园区别于西湖景区的传统公园,是一个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特色的野态公园。公园从设计之初,就立足自然科普特色,崇尚自然质朴之美。在建设时,以最小干预原则,充分保留西湖淤泥中自然长成的野生植物和地形地貌特征,如南川柳、接骨草等。公园内动植物品种丰富,共有原生植物213种、鸟类188种、蝴蝶品种56个,为杭州鸟类与蝴蝶之最。同时,公园在建设时设立了5个生境岛,作为植物因环境变化自然演变的实地观察,共设立了90多块植物、动物、自然演变的科普牌,被誉为流动的室外科普博物馆。2012年,该园成为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浙江在线小记者实践基地。基于江洋畈丰富的自然科普资源,公园在建成之初,就立足为孩子搭建起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在不断学习探索积累中,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自然教育课堂。
进一步提升景区美誉度,促进景区和谐发展
随着江洋畈自然环境与活动品质的提升,公园在宣传上从被动走向主动,宣传力度无形加大。公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景区发展更趋和谐。
自2012年江洋畈生态公园举办山花节及精心策划大自然课堂以来,这里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江洋畈山花节和自然课堂已成为杭州一大品牌。随着公园美誉度的进一步提升,杭州部分主流媒体主动与公园合作,共同策划公园的科普活动。
江洋畈公园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野趣生态景观,是城市中的静土。随着公园活动品质和魅力的提升,江洋畈的“粉丝”越来越多。尤其在推出自然课堂后,家长们普遍好评并纷纷转发活动信息,令江洋畈口碑越来越好。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官方微信账号“杭州湖西幽静”已成功运营半年,“粉丝”量逾两万人。每年春、秋季山花节期间,官微通过截屏、关注、转发等方式,征集自然课堂体验人群。由于公众号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现其已成为公园自身宣传极重要的渠道。
同时,随着自然课堂的深入人心,很多社会机构主动要求与景区合作。2014年,公园与自然博物馆合作,推出春秋季自然露营帐篷节。今年,公园又与体育运动策划公司合作,推出“奔跑吧,宝贝”搜救大白体验活动。该活动通过无线电测向机,在丛林中搜索信号找到信号源,完成任务找到卡通人物大白。活动一经推出,500个名额一抢而空。这些收费活动的市场认可度都基于前期积累以及公园一贯坚持的“把自然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探索”的活动宗旨。
自然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自然教育虽已有一定成效,但也仅仅只是起步,如何进一步充实自然课堂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进一步加强自然与教育的结合性与专业性?如何将自然教育进一步拓展延伸?这些问题都需沉下心来去学习思考。同时,景区将结合大自然课堂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到历史文化层面,让更多孩子在拥抱自然的同时,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