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封面资料图片
人类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发生、发展、演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逐渐形成。城市以空间形态出现,空间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史研究就是空间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城市空间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城市史研究有待扩展
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人类历史的两个重要维度,但是史学研究者往往更多关注人类活动时序性的变迁,而对其空间特性及时空的联系重视不够。20世纪后半叶以来,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逐渐增强,史学界对城市空间的关注即在此背景下发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初期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下,注重从社会变迁角度探究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史学对人类活动空间维度的认知逐步增强。90年代中叶以来,城市空间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但对城市空间的概念却未做出清晰表述。在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也有待拓展。
城市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布局以及城内的建筑、街道等,均与城市空间密切相关。它们是城市空间的外部表象,是有形的实体空间,反映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城市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则蕴含着人们的价值追求,既是物质性的存在物,又是精神性的文化遗存。例如,城市中的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被人们赋予某种“神圣性”,空间“变成为力量和神圣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使得人类只要进入这个空间就能享有那种力量,就能够和神圣相互交流”,反映了城市空间的精神属性。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这指出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与自然场所的鲜明差异表现在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并置:它们更可能是互相介入、互相结合、互相叠加——有时甚至互相抵触与冲撞。”他认为城市空间既不明确表现为物质性,也不明确表现为精神性,而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空间是社会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城市空间是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在城市地域内各种要素间相互联系的总和。因此,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可以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入手。
历史学视野下城市空间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不同空间尺度,如城市的权力空间、地理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信仰空间等方面,研究历史上城市空间的特征、演变及影响。第二,在探讨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城市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纵向的综合分析。同时,也可以横向对比不同时期同类型城市的空间特点,探索其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第三,研究空间中的人。无论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无形的精神空间、社会空间,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历史学的城市空间研究虽然以空间作为研究重点,但关心的仍然是空间与人的互动。
拓宽城市史研究领域
城市的发展变迁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过程。在城市史学中,研究城市空间最主要的方法是历史学方法,即利用历史档案、文献、方志史料等,运用实证方法,将城市空间置于动态的历史过程下进行考察;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以城市发展历史时期中具有特殊性的点,展现其各个时期的静态特征,并将这些静态的历史断面进行对比,从而体现城市发展的动态空间过程。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研究的复杂性,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有利于开拓研究视野。
从传统到现代,是一种时间的历程,考察城市空间在其中的变迁,则可能对城市的历史与现在及其相互关系产生新的认知。通过城市空间研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演变,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示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从历史学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扩展城市史的研究领域,丰富城市史学的内涵。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