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无锡古运河十码头联手申遗
日期:2015-05-29 17:35  点击:715

  无锡城区运河故道及沿线码头的申遗方案已经确定。昨日从市城发集团获悉,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古运河这条“线”串起沿线10个码头统一申遗,申遗点共10处。

  10个申遗点出炉

  计划明年七八月接受国际专家评审

  蜿蜒的锡城古运河呈环形,全长约11公里,北起吴桥,东经羊腰湾,西经西门桥,南至跨塘桥,水面最宽处290米,最窄处仅10米,水域面积约47公顷。据介绍,环城古运河及沿线申遗点依次为黄埠墩、西水墩、茂新码头、北接官亭码头、蓉湖庄丁港里(运河公园)码头、三里桥码头、竹场巷码头、北仓门码头、振新纱厂码头和锡山驿遗址。相比之前公布的拟申遗名单,新增蓉湖庄丁港里(运河公园)码头。这是申报材料的最新版本。

  “古运河不仅是一条河。”负责环城古运河整治工作的张琦海坦言,“它展示的是无锡工商、吴文化发展的历史。”本着这个原则,他们在运河沿线精心挑出了10个原生态码头,再由码头延伸到岸上的遗迹。具体来说,古运河是一条线,而码头就是10个“点”,每一个“点”都辐射到岸上的遗迹“片”。由“线”串起“点”,从水工、水务的角度来串起运河沿线文化。通过展现一条水岸互动的古运河,10个申遗点连起来就是无锡历史的年轮。

  张琦海说,10个申遗点按计划在明年七八月接受国际专家的评审,2014年公布申遗结果。申遗点的增多,不仅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魅力无锡”,也为发展运河旅游预留了空间,有利于将优质运河遗产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

  “天关”与“地轴”

  大运河无锡段的天然地理坐标

  古运河前身为吴古故水道,大运河无锡段有两个天然地理坐标:黄埠墩和西水墩。其中,黄埠墩为“天关”,西水墩为“地轴”。

  黄埠墩,位于吴桥及运河公园内,是一座四面环水,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仅20米,面积不足一亩的椭圆形小岛。黄埠墩地处古芙蓉湖所在地,因楚相春申君黄歇曾在此停留而得名。该墩是古时进入无锡的水上门户,曾设税卡,是运河上仅存的古税关;又是惠山锡山余脉,因锡山为无锡主山,为阳,为天,故康熙时的《无锡县志》称黄埠墩为“天关”,是大运河无锡航道的风水枢纽。文天祥曾在此夜泊时悲歌《过无锡》,海瑞在其楼阁上题词,康熙、乾隆都曾在这里留下墨迹。

  和黄埠墩相对的是《无锡县志》里称为“地轴”的太保敦,即西水墩。西水墩是大运河和梁溪河的分水墩,上保留着完整西水仙庙,用于祭拜河神;墩上内、外戏台保存完好。如今巍巍古庙掩映在浓郁的绿树丛中,成为古运河上又一优美的历史人文景观。

  沿岸的茂新码头、接官亭弄码头、三里桥码头、竹场巷码头、北仓门码头、振新纱厂码头等,分别是面粉码头、官码头、米码头、钱码头、丝码头、棉码头所在地,锡山驿则是当时古运河岸边水陆驿道上的主驿站,都见证了无锡工商业的发展史。

  集文化之大成

  运河公园申遗点同样底气十足

  相比之前公布的拟申遗名单里9个申遗点,第10个点蓉湖庄丁港里(运河公园)码头在运河公园内。蓉湖庄原为明末顾氏所建“与北塘相望”的滨河别墅园林,后归于秦氏所有,清初改为“蓉湖禅院”,后成为地名。在今蓉湖大桥东南堍,大运河无锡“新运河”航道(1958年-1983年开挖)与运河故道交汇处。丁港里在蓉湖庄之南,与接官亭弄隔河相对。

  19世纪中后期,无锡米市复元并繁荣。在芙蓉湖丁港里一带,依托大运河宽阔的河道,成为米市“堆栈”也就是仓储业及部分粮食加工企业的集中地。据记载,1949年在蓉湖庄就有10家堆栈,丁港里有4家,仓储总容量高达100万石左右。清光绪始建的储业公所也坐落在丁港里。园内的汉白玉雕刻《运河无锡图纪》长220米,宽1.5米,共68个片段,雕刻了从“太伯奔吴”到2008年无锡整治古运河的上下三千多年无锡历史人文。

  张琦海介绍说,申报运河公园这样一个点,主要是因为运河公园是一个各种文化的集大成地。这里既有代表历史厚度,体现吴文化的芙蓉湖,又是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典范,其中有原九丰面粉厂厂房开辟的市书画博物馆、原粮食七库开辟的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原塑料仓库开辟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和原第一米厂圆筒粮仓等,汇集了体育、工商、音乐、书画等众多文化。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着展现无锡三千多年历史人文的《运河无锡图纪》,和其他申遗点相比同样底气十足。(记者景玮)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12:3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