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全身都是宝,青叶可以制茶和提炼黄酮甙,果实食药两用,树木是常见绿化景观树。”5月下旬,杨集镇党校围绕推进“美丽乡村,银杏大镇”建设主题,组织机关党员、村“两委”干部开展培训。
为实现生态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该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生态建设为着力点,围绕银杏产业做文章,延长银杏产业链条,发展“绿色”经济。
“我镇有适合发展银杏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村民也有种植银杏的历史,但以前存在规模小、投入少、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杨集镇镇长曾磊介绍,因为绿化树木投资周期长、收益慢,农民积极性不高,银杏产业发展也曾一度遭遇瓶颈。
该镇实施银杏“上低山、下大田、进庭院”的发展格局,采取“叶、苗、果、树”综合发展,“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初期全部定植大苗,发展中期以育小苗建采叶圃的模式进行基地建设,在大苗长成出售见效益前,用采叶收入来弥补农田收入,破解了植树造林短期难见收益的瓶颈,后期吸引投资参与银杏发展,规模化发展。目前,该镇银杏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每年出售银杏绿化苗木可收入700多万元,银杏采叶收入2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
“银杏是我们的摇钱树,我种了2亩多银杏树,每年仅靠采摘银杏叶就可以收入8000多元。”铜冲村村民黄卫国告诉记者:“以前地里种的是包谷,年成好可收入2000块钱,种上银杏后,一亩田年纯收入就超过3000元钱,而且长在地里的树就是我的‘绿色银行’,越长越值钱。”
为提高银杏产品附加值,该镇从孝昌引进湖北诺克特药业有限公司,对银杏叶进行深加工。并在三泉、铜冲、潘冲等村开发银杏基地3000多亩,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每年收购银杏鲜叶近6000吨,产生经济效益1600万元。2013年,杨集银杏叶通过北京中安质环中心检测,获国家级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市场供不应求。
杨集镇还依托大洪山风景区森林旅游品牌,挖掘银杏旅游资源,计划开发银杏观光走廊、银杏客栈、银杏庄园等项目,打造“饮银杏茶、品银杏果、赏银杏叶”的特色旅游品牌,实现多重收益。
生态就是效益
自“生态京山”战略提出以来,向生态要效益,已成为京山人民更多的选择。杨集镇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银杏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银杏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之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发展银杏产业,抓好银杏生态游、农家游、休闲游,能让更多的游客游银杏林、喝银杏茶、吃银杏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只有保护利用好生态环境,让青山绿水释放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培育“绿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就是效益。
推荐阅读:
平果:“绿色产业”为生态乡村添彩
邵阳县6万亩荒山变“绿色银行”
泸洲纳溪区:致富路上花为媒
威海大水泊镇引导农民种植苗圃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