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举办2010年亚运会新建了12个比赛场馆,其中包括位于大学城体育中心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和大学城广工板球场。5年过去了,这些承担“冷门”项目的比赛场馆渐渐被人遗忘。
大型体育赛事过后场馆利用曾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广州在亚运会过后,部分场馆对市民开放,部分场馆封存闲置也饱受市民质疑。曾是广州亚运会重要赛场之一,成功举办了足球、橄榄球、轮滑、自行车、小轮车、马拉松、铁人三项等比赛的大学城体育中心,目前惠民开放成为其解决限制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昨日,南都记者获悉,大学城体育中心未来将整合周边资源,打造成广州市的体育休闲公园。
亚运后部分场馆备受诟病
为满足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需求,广州市投入72.48亿元新建了12个运动场馆。在运动场馆建设之初,广州市已对场馆的赛后利用有所考虑。大多数比赛场馆都是利用广州市现有的比赛场馆,同时也对部分场馆进行改建。12个新建的运动场馆则在亚运会尚未召开之前,场馆建设之初就出台了《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因预算超过15亿美元,致使蒙特利尔财政负担持续20多年。此后,国际上很多城市在主办大型体育赛事后,场馆运营都出现了困境,这一现象被称为“蒙特利尔陷阱”。因此,大型体育赛事过后,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以及再利用的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界热门的课题。
广州在成功举办亚运会之后,番禺区亚运城的部分场馆长期封闭,受到市民和媒体的质疑,似乎并未跳出“蒙特利尔陷阱”。
而在广州市区,运动场馆则显得严重不足,中心城区几乎任何一块稍微宽敞一点的空地,都会成为市民的活动场所,羽毛球场馆、网球场馆等经常很难订到场。
某事业单位网球爱好者黄先生说,他们单位的小伙伴们因为下午和晚上订不到网球场,因此在周末订了下午1点-3点和下午2点-5点的场地。“六七月份的时候中午好大的太阳,我们带着凉茶打球,穿很厚的鞋子,脚板底都是滚烫的。”黄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