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职场人士已经迈入了职场的更年期,潜意识里这些35岁的职场“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面对35岁这个高高的职场门槛。所以有人说,35岁已经成了职场年轻和衰老的分水岭。
现象:危机四伏的职场更年期
宋女士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跨上海、南京、武汉三座城市的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团队精神,她都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刚刚过完35岁的生日,办公室里就新招聘来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就像一股清新的海风,给公司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他们极富个性的新锐思想和前卫理念,运用在工作设计中,堪称完美,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的业务量就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一点连宋女士都自叹不如。
在公司业绩被这几个年轻人带动得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们的待遇也跟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公司元老级的宋女士却还一直在“原地踏步走”。更为要命的是,以前职场几尽疯狂的打拼在她的健康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宋女士的腰、背、肩、颈时常开始突发性地酸痛,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功能已经慢慢退化了。在工作上,用老板的话说:“做我们这一行需要新潮而年轻的思想,要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站在新潮时尚的浪尖……”,而她现在这个年龄早就已经不属于年轻和时尚,有时候设计一个创意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对年轻而朝气的下属,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患得患失。办公室里传出风声要提拔一批年轻人,这让宋女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一个月后,总经理正式对她说,她的职位将会由办公室里新来的王小姐代替,他的解释是35岁已经没有什么发展潜力了,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还是早点让贤好。
对策:如何化解“更年期危机”
职场要完成新老更迭,就势必会出现一批精干的年轻者,他们出色的表现在潜意识里给这些35岁的职场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压力。难道35岁的职场人就真的老了吗?他们就真的需要退出职场的历史舞台吗?面对这一课题,人力资源专家们给出了“加、减、乘、除”四法来化解35岁职场危机。
加强与职场新人的沟通磨合
越是有危机感、压力感,就越是应该主动学习。职场没有永远的仇人,只有永远的榜样。所以35岁的职场“老人”应该主动与职场“新人”沟通磨合,这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而且自己也能很快地融入他们的精神团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学习到35岁职场人所欠缺的东西。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作为已经35岁的年龄光景,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了。而作为职场新人的年轻一代,与生俱来的种种特性使他们时刻走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如果这些35岁的职场“老人”不主动与他们接洽交流,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
减少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如果自己明白35岁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年龄,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呢?比如说与公司新来的一个25岁的硕士生同事相比,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自己的薪水待遇比人家高呢?这是一个待遇期望值的问题。很多35岁的职场人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全不权衡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待遇非要比其他人高,否则就觉得颜面无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想法,古语云“量力而行”,而且现代社会的酬劳分配规则一向追求“对号入座”,如果35岁的职场人把自己的待遇一概定位在25岁,那么将势必破坏社会的这种潜规则,最后受害的还将是自己。
保持上乘的体力和精力毋庸置疑的是,人一旦步入35岁这个年龄门槛后,自己的工作热情会有所消退,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状况也会明显地出现问题,自己在工作的同时也会清楚地感到力不从心。在国外,一些高级白领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有自己的私人健康顾问,针对他们的工作特性和身体特征,给出针对性很强的营养建议和健身规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要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就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所以35岁的职场“老人”想要保持上乘的工作热情和体力精力,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本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加强体育锻炼,制定相关的健身计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与年轻人相抗衡的本钱。
除去“倚老卖老”的心态
很多的35岁职场人都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正是由于早期他们辛辛苦苦的奋斗打拼,才有了公司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所以有许多的职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在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理应得到公司特殊的优待和特别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刚来的新同事更应该对自己礼让三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倚老卖老”的心态,在职场中这其实是行不通的,你如果每天都抱着“我是元老我怕谁”的思想来与同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生厌,给他们留下盛气凌人的不良印象。这对与自己正处于35岁的职场危机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彻底除去。
质疑:35岁怎么就成了“更年期”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如今,“35岁”对很多求职者来说成为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为什么不是30岁或40岁?用人单位偏偏将招聘的年龄卡在35岁这个坎儿上?当记者在人才市场询问招聘者时,许多人的答案竟是“约定俗成”、“依照惯例”!
实际上,将“35岁”作为一个用人的界限,是我国长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个缩影。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兴用人年轻化之风,当时就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在35岁以下。从那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用35岁来衡量人才年轻与否的思维定势。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对职业生涯的结构规划已经有了调整和改变,但不少用人单位仍沿袭了以往的惯例,依然会下意识地将用人的年龄要求和35岁挂钩。
资料显示,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是35至45岁。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把“青年”的年限界定为不超过45岁。专家认为,把“35岁”作为一道坎,没有科学依据。
支招:教你5招积极应对“更年期”
1、积极社交 无论是选择与网友聊天或与客户共进午餐,还是参加一些志愿者社团的活动,都有助于开拓你的视野和思维。千万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为工作的事苦恼。积极社交你才能对职场和人生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2、与你信任的人约会 与你最信任的亲朋好友联系,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尤其是工作上遇到的挫败、焦虑或者忧愁。把你的心事告诉他们,然后用心聆听他们的回应。
3、休假 事实上,当你对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时,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当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停下来,把工作抛在脑后,让你的大脑稍作休息,然后它才可以重新启动。选择在家看书、听碟或是出门旅游,这些都可以帮助你的大脑恢复活力,并且恢复对工作的兴趣。
4、记日记 不要一味压抑你的坏情绪,把你对工作的抱怨都写在日记里,这是一个情感疏导的好方法。同时,你在写日记时其实也是在思考,也许当你写完一个月的日记后,你就会对自己是否该跳槽、转行有了一个清晰的决定。
5、参加培训 在业余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以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你其实也获得了更多的从业机会。当你真的被职场“更年期”折磨得不得不改变时,也可以充满自信地选择离去,然后大步流星地迈向新的岗位。
现象:危机四伏的职场更年期
宋女士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跨上海、南京、武汉三座城市的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团队精神,她都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刚刚过完35岁的生日,办公室里就新招聘来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就像一股清新的海风,给公司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他们极富个性的新锐思想和前卫理念,运用在工作设计中,堪称完美,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的业务量就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一点连宋女士都自叹不如。
在公司业绩被这几个年轻人带动得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们的待遇也跟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公司元老级的宋女士却还一直在“原地踏步走”。更为要命的是,以前职场几尽疯狂的打拼在她的健康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宋女士的腰、背、肩、颈时常开始突发性地酸痛,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功能已经慢慢退化了。在工作上,用老板的话说:“做我们这一行需要新潮而年轻的思想,要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站在新潮时尚的浪尖……”,而她现在这个年龄早就已经不属于年轻和时尚,有时候设计一个创意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对年轻而朝气的下属,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患得患失。办公室里传出风声要提拔一批年轻人,这让宋女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一个月后,总经理正式对她说,她的职位将会由办公室里新来的王小姐代替,他的解释是35岁已经没有什么发展潜力了,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还是早点让贤好。
对策:如何化解“更年期危机”
职场要完成新老更迭,就势必会出现一批精干的年轻者,他们出色的表现在潜意识里给这些35岁的职场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压力。难道35岁的职场人就真的老了吗?他们就真的需要退出职场的历史舞台吗?面对这一课题,人力资源专家们给出了“加、减、乘、除”四法来化解35岁职场危机。
加强与职场新人的沟通磨合
越是有危机感、压力感,就越是应该主动学习。职场没有永远的仇人,只有永远的榜样。所以35岁的职场“老人”应该主动与职场“新人”沟通磨合,这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而且自己也能很快地融入他们的精神团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学习到35岁职场人所欠缺的东西。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作为已经35岁的年龄光景,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了。而作为职场新人的年轻一代,与生俱来的种种特性使他们时刻走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如果这些35岁的职场“老人”不主动与他们接洽交流,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
减少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如果自己明白35岁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年龄,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呢?比如说与公司新来的一个25岁的硕士生同事相比,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自己的薪水待遇比人家高呢?这是一个待遇期望值的问题。很多35岁的职场人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全不权衡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待遇非要比其他人高,否则就觉得颜面无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想法,古语云“量力而行”,而且现代社会的酬劳分配规则一向追求“对号入座”,如果35岁的职场人把自己的待遇一概定位在25岁,那么将势必破坏社会的这种潜规则,最后受害的还将是自己。
保持上乘的体力和精力毋庸置疑的是,人一旦步入35岁这个年龄门槛后,自己的工作热情会有所消退,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状况也会明显地出现问题,自己在工作的同时也会清楚地感到力不从心。在国外,一些高级白领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有自己的私人健康顾问,针对他们的工作特性和身体特征,给出针对性很强的营养建议和健身规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要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就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所以35岁的职场“老人”想要保持上乘的工作热情和体力精力,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本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加强体育锻炼,制定相关的健身计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与年轻人相抗衡的本钱。
除去“倚老卖老”的心态
很多的35岁职场人都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正是由于早期他们辛辛苦苦的奋斗打拼,才有了公司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所以有许多的职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在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理应得到公司特殊的优待和特别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刚来的新同事更应该对自己礼让三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倚老卖老”的心态,在职场中这其实是行不通的,你如果每天都抱着“我是元老我怕谁”的思想来与同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生厌,给他们留下盛气凌人的不良印象。这对与自己正处于35岁的职场危机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彻底除去。
质疑:35岁怎么就成了“更年期”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如今,“35岁”对很多求职者来说成为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为什么不是30岁或40岁?用人单位偏偏将招聘的年龄卡在35岁这个坎儿上?当记者在人才市场询问招聘者时,许多人的答案竟是“约定俗成”、“依照惯例”!
实际上,将“35岁”作为一个用人的界限,是我国长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个缩影。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兴用人年轻化之风,当时就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在35岁以下。从那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用35岁来衡量人才年轻与否的思维定势。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对职业生涯的结构规划已经有了调整和改变,但不少用人单位仍沿袭了以往的惯例,依然会下意识地将用人的年龄要求和35岁挂钩。
资料显示,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是35至45岁。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把“青年”的年限界定为不超过45岁。专家认为,把“35岁”作为一道坎,没有科学依据。
支招:教你5招积极应对“更年期”
1、积极社交 无论是选择与网友聊天或与客户共进午餐,还是参加一些志愿者社团的活动,都有助于开拓你的视野和思维。千万不要把自己关在家里为工作的事苦恼。积极社交你才能对职场和人生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2、与你信任的人约会 与你最信任的亲朋好友联系,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尤其是工作上遇到的挫败、焦虑或者忧愁。把你的心事告诉他们,然后用心聆听他们的回应。
3、休假 事实上,当你对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时,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当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停下来,把工作抛在脑后,让你的大脑稍作休息,然后它才可以重新启动。选择在家看书、听碟或是出门旅游,这些都可以帮助你的大脑恢复活力,并且恢复对工作的兴趣。
4、记日记 不要一味压抑你的坏情绪,把你对工作的抱怨都写在日记里,这是一个情感疏导的好方法。同时,你在写日记时其实也是在思考,也许当你写完一个月的日记后,你就会对自己是否该跳槽、转行有了一个清晰的决定。
5、参加培训 在业余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以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你其实也获得了更多的从业机会。当你真的被职场“更年期”折磨得不得不改变时,也可以充满自信地选择离去,然后大步流星地迈向新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