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是近年活跃在国内景观设计领域颇受瞩目的一位优秀设计师和杰出专家,其自幼接受过正统的中国传统园林教育与文化熏陶,是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作为清华大学景观学设计学科的带头人,朱育帆教授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独特的体会与感悟。其作品设计看似平淡,却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神韵,气质沉稳内敛,融合中西所长,颇具国际宏观视野,在国内景观设计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设计,这件作品从2006年开始设计到2009年竣工验收,历经三年,是一件可以触及体验者心灵的作品。一件高质量的设计作品的产生,除了项目自身性质和设计师层面的因素之外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如甲方、施工建设和监理单位等等,尤其是来自甲方的信任和支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故。原子城这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可遇而不可求。
一般对一件设计作品直接构成影响的因素有三个:设计师、业主和场地。前两个是主观性的,而对于我这样一种从不出门找设计项目的设计师,业主邀请我作设计的时候,通常是已经认可了我的设计能力,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认可我的设计风格,风格问题很主观,我没有能力说服他们认可淡泊的事物要优于炫耀的事物,因为那不是个数学问题,更多的是修养问题。所以这样的业主一般也不会把审美的东西强加于我,他们给我更多的是功能需要的限制性客观因素。这样实际上就剩下了两种因素,场地和设计师。相对成熟的设计师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都会有相对稳定的设计语言和风格,不同的是每次设计所要面对的场地是不同的。我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解读是关键性的,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要读,第二要解,读什么?解什么?读场地的原有逻辑,解这种逻辑的原委和潜能,场地解读是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则是对这种解读的一种回应。设计师不同对于场地的阅读方式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但我更强调对于场地原有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因为它是作品个性产生的重要基础,其实,读懂场地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开始。
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拥有可以反映自身独到设计思想和与之对应的成熟设计语言的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必须要经受空间性的考评,这是我们这个图像时代的特殊盲区,现在似乎用照片和解说就可以评定一件作品的好坏,景观设计是一门空间艺术,需要用空间体验的方式。
我认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最缺少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设计作品普遍缺乏思想力度,年轻一代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事物盲从的成分更多些,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民族性这个本位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师应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及其在职业中的反映作持续性的思考和反省。
必须承认能够参与到中国近20年飞跃式发展建设的设计师们都很幸运,作为行业的主力军,我们(60-80后)赶上了国家昌盛的大发展时期,自身也得到了质的提高,能拥有这样一个丰富内容无限宽广的实践平台,是无数外国同行尤其是他们的年轻人所艳羡的。究其原因是设计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行业,离开了真实的实践平台,设计创作和设计理论将失去活力,所以说总体而言,中国当前的景观设计环境是优秀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由于发展建设速度过快,设计师无暇过多顾及质量,设计创作是有其规律的,时间太短往往对应着设计的粗制滥造和创造力匮乏,因为这种情况下消费的是“底蕴”,而我们的储蓄罐很快就见底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落后,还因为近20年的发展形式,很多地方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所谓资深的国际人士都是全新的,根本没有经验可谈。
设计作为服务性行业,设计师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所谓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放弃的权利,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设计师及其成果的真正尊重,也没有法律对设计进行有效的保护。于官员屈就于官场,于开发商屈就于市场,目前还没有形成遵从行业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必需。
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如果其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够强,那么它很难持续性地站在世界的巅峰。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行业,与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它直接受制于中国的整体国力和国情。尽管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尤其在这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评价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全方位的,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设计意识的匮乏。我们经常评价国足踢球跑位没有足球意识,球员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出现在哪个正确的位置,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相同的,设计意识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也很综合,但反映在根上还是职业教育的问题。
我虽然刚过不惑,日常教学大多和学生们在一起,做设计的工作室员工也非常之年轻,氛围跟学校差不多,在那我已经算是“老翁”了,但自诩心理年龄和他们差不多。当今社会各种诱惑越来越多,生活让一切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设计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很难独善其身。年轻设计师希望快速成名,快速获得社会认可,快速拥有经济基础,都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