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海绵城市试点 珠海底气何在?
日期:2018-06-06 09:45  点击:4685

  近日,闪电、暴雷、豪雨轮番侵袭我省,珠海部分地区也遭遇水浸。如何进一步避免水浸等情况出现?有专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设海绵城市。

  这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暴雨来临时,由河湖、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构成的城市海绵体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用水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香洲区前山北部1号雨水湖。王荣摄

  前不久,珠海与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同时跻身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未来三年将获得12亿元的中央专项补助资金。

  南方日报记者获悉,目前,珠海已经在全市规划了51个建设管控分区,建立起囊括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在内的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库。这些项目总投资达到106.56亿元,多达9类、447个,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星罗棋布,将争取在试点的3年时间内完成。

  按照《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珠海将以“人水和谐、生态宜居、滨海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总目标,在市域尺度上构建“山、水、林、田、城、湿地”一体化的城市海绵体。到2020年,实现海绵城市的区域将占到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到2030年占比更将上升到80%。

  接下来,珠海将如何领衔试点,建设一个“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健康水生态体系,为其它城市提供经验?

  1.建设海绵城市珠海有底气

  在前段时间的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中,珠海在17个参加评审的城市中名列第二,正式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分三年每年获得4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

  “珠海的城市发展思路与海绵城市理念一脉相承,在生态基础方面更胜一筹。”在珠海市市政和林业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吴戌元看来,珠海入选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对珠海能在轮次评审中力压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马洪涛并不意外。马洪涛是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水务工程所所长,他表示,珠海依山傍海,河道纵横,形成了山、水、林、田湖的自然水体格局。在低碳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下,注重海岸和水系的保护,有着优越的天然禀赋与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实际上,饱受台风、暴雨等自然天气灾害侵袭的珠海,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内涝的现实需求更加紧迫。自2013年始,珠海就开始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布局,为试点做好了准备。

  2015年,珠海市修编了《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出台了《珠海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三年(2015-2017)行动计划》,明确了以海绵城市理念来开展新城建设的要求,以打造健康畅达的水环境体系和严格集约的水管理体系。按行动计划,到2017年底,珠海市新建城区中透水性地面将占区内道路广场用地面积的40%。

  “依托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及构成要素,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重建珠海接近自然水循环的过程。”在去年出台的《珠海绿色基础设施(GI)整合规划》中,构建大区域海绵体的目标同样在列。

  作为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头戏,《珠海市海绵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也于2015年出台,推出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配套的规划、工作方案、技术导责、图集。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中,珠海未来3年预计将总投资106.56亿元,建设9类、447个海绵城市项目,力促海绵城市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

  “这让珠海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底气十足”。吴戌元说。

  2.横琴已先行一步

  除了顶层设计,珠海的行动其实早已展开,并积攒了相对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立夏后不久,横琴岛的西北角,60公顷芒洲湿地公园,白鹭掠过,睡莲花已经绽放。在这里,动植物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自成体系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为横琴岛的现代转型提供“绿色养料”。

  不远处,位于芒洲湿地公园西南方向的宝兴路,一条下沉式的绿化带颇为引人注目。这条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的绿化带,与道路之间的隔离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孔。雨季来临时,道路积水将通过小孔顺流而下到绿化带,缓冲过后进入下水口,最后集中到地下蓄水池中进行雨水收集。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与城市绿化带,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微妙关系?在横琴,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集雨型绿地和雨水湖等“海绵城市”项目,一个“山、水、林、湖、湿地”一体化的城市海绵体已经隐约成型。

  仅“芒洲一期”,就种有16个品种、12万余株的红树科植物。今年,芒洲湿地公园将完成二期建设,在其南边不远处,占地332公顷的二井湾湿地公园也将进入施工状态。未来,这里将打造成珠中江区域珍稀的红树林湿地资源区。

  但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不止于生态意义和美学意义。

  “城市湿地犹如海绵,可以调节河水的丰俭,缓解内涝灾害。”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海绵城市中心副主任李海龙说,蜿蜒曲折的湿地形态、植被茂盛的湿地生态,都有利于降低雨水冲刷的流速,削减城市内涝的破坏能量,调蓄与净化水质水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横琴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就明确了要采用“海绵城市”的发展模式,通过透水地面、绿色屋顶、下凹绿地等低冲击开发手段,滞蓄洪水和山洪,减少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并制定了综合径流稀疏不超过0.50的建设目标。

  去年底,横琴投入近24亿开建“国际居住区市政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运用道路下凹式绿化带、雨水弃流装置等技术,恢复横琴新区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

  横琴的实践,只是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香洲区105国道旁的2个蓄水量分别达2.5万吨和30万吨的雨水湖预计在年内全部建成,金湾区金湖湿地公园等海绵城市项目也将有较大进展。此外,今年还有15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有序推进。

  “横琴新区是珠海的一张名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高规格的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能够提升珠海的城市形象,将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云敏说。

  3.珠海怎么争先?

  城市内涝、黑臭水体、赤潮入侵,可以说是珠海“治水”的难题,但也是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分为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类。而在吴戌元看来,“海绵城市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而是贯穿在城市建设始终的基本理念。”

  珠海此次获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区域包括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目前,两个试点区已经从恢复自然生态循环、解决水体污染、内涝积水、加强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编制了系统规划方案。未来三年,这两个试点区共51.96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完成建设任务。

  “横琴新区和西部新区都处于建设起步期,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李海龙认为,珠海入选的两个试点区域特色鲜明,理念先进,发展潜力巨大,有条件比较彻底实现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与运营管理的全方位海绵城市实践,为珠海乃至国家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良好样板,对珠海市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新城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以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为范本,将对珠海老城市的改造升级起到示范作用。”曾云敏说。

  在全市层面上,按照《珠海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珠海将以“人水和谐、生态宜居、滨海特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目标,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等方面入手,在市域尺度上构建“山、水、林、田、城、湿地”一体化的城市海绵体。

  珠海市政和林业局相关人士透露,结合黑臭水体和积水点分布,珠海市在全市规划了51个建设管控分区,编制了系统方案,明确建设管控目标和工程体系。按照规划,到2020年,珠海实现海绵城市的区域将占到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到2030年,实现海绵城市的区域占比更将上升到80%。此外,在规划中,珠海还制定了到2020年水域面积率达到10%,并消纳利用70%降水量的目标。

  未来,珠海如何打造“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健康水生态体系,为其它城市提供更好经验?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大拆大建,而主要是在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基础上,进行工程改造。”珠海规划院副院长罗启添建议,珠海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与城市生态系统地构建有机衔接,把其纳入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将湿地公园、雨水湖和绿地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相结合,以优化城市社区的布局。

  “珠海西部同样存在着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的问题,提升水生态环境具有迫切性。”马洪涛说,西部生态新区的海绵城市示范区,要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在试点建设时,应完善好预警应急机制,强化建设管控和监测评估考核,保障项目稳步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领域,涉及投融资、管理体系、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创新变革。

  “完善的管理协作机制是落实海绵城市的关键。”李海龙建议,珠海可进一步优化海绵生态系统规划,推动分区管控规划与控制线详细规划衔接,推动竖向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协调统一,以确保项目真正落地,争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形成领先。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3 16:36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