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河北承德:“穷山荒山”变为“金山银山”
日期:2015-06-11 15:26  点击:234

  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河北承德,是京津重要水源地。15年来,一直秉持“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给京津”的政治信念,坚持“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市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昔日的“穷山荒山”,如今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何以实现如此巨变?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直言不讳地说:“承德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为此,承德必须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绿色红线;自觉与‘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决裂,自觉与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决裂。这既是承德的底线思维,也是第一思维,更是第一使命。”

  提振“精气神”: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两个水库上游,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前沿。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事连年、乱砍滥伐,承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有5.8%。

  尽管承德人民做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3%,但仍难以阻挡两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坝上地区大面积沙化,成了京津沙尘暴的主要沙源,特别是2000年春季,京津地区相继发生12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承德人民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下定“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决心,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库区周围、风沙前沿、河流源头等生态脆弱区和环城镇周围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构建起坝上防风固沙林、北部水源涵养林、中部水保经济林和南部经济林等四大林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先后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建设等10个方面256个工程项目,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承德的好山好水来之不易。坐落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全国最大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塞罕坝人在流沙和荒漠中,创造的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目前,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据中国林科院监测,塞罕坝机械林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20000—30000个,是城市上空含量的10到15倍,被誉为“挡沙墙”“制氧机”。

  塞罕坝的绿色崛起并非特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据郑雪碧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36.8%,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被誉为“华北绿肺”。

  2014年,承德站在新的起点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末,力争林地面积达到35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成为华北地区负氧离子最高、PM2.5最低的生态文明地区。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4/05 22:5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