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透露,中国城市规划存在严重失控问题,国务院一项关于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调查显示,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34亿。
34亿是什么概念?是我国现有人口13.6亿的两倍多,很多地方出现规模庞大的“空城”也就毫不奇怪。一直以来,规划界流行一句话 “规划要有超前意识”,适当的超前意识、为未来留出发展空间当然必要,但超前到什么程度应该建立在对当地人口、经济发展较为准确的预测基础上,而不是天马行空、主观臆想,否则就成了“拍脑袋”规划,如果按照规划执行,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烂尾”工程就难以避免。
城市规划失控,显然不仅仅是规划部门的责任。现实中,真正决定城市规划的是城市的“一把手”等主要领导,规划如何关系到“一把手”的政绩:造出光鲜亮丽的新城是形象政绩,增加土地财政收入是数字政绩。为给自己的政绩加分,有些“一把手”不顾常识、忽视城市发展规律,大拆大建,掀起“造城”运动,以为新区是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图画,却可能变成没有规矩、浪费资源的“涂鸦”。规划的出台、执行,需要经过反复的研究、缜密的论证、严格的听证,才能有效约束失控的权力,让城市规划回归科学性。
城市规划必须有“红线”意识。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经过上级部门层层审批,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水源保护区、耕地保护区等都要设定不能触及的 “红线”。有些地方政府不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擅自规划建设,未批先建、搞变通、“先上车后买票”现象并不少见,这些项目往往存在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乱占耕地等逾越“红线”问题。面对这种失控,有必要深入调查、明确责任,能纠正的纠正,该追责的追责。尤其在当前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速双双放缓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消化存量新城(新区),另一方面要严守规划“红线”,防止增量新城(新区)的产生,推动城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