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首次传入中国即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峨眉山,公元1世纪,在峨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其余30座寺庙包括万年寺(公元4世纪)内含宋代高7.85米普贤铜像通,寺庙亭台楼阁包括清音阁(公元6世纪)、报国寺(17世纪)和伏虎寺。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佛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著名的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相关古迹还包括灵宝塔(始建于唐代)、大佛寺(明代)以及乌尤寺。麻浩崖墓位有544座东汉崖墓,葬与1-4世纪,以精细雕刻和书法碑刻著名。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个分离的遗产区覆盖面积在15400公顷,是人工元素与自然美巧妙结合的区域。
世界遗产申报标准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4)、(6)、(10)批准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标准(4):在峨眉山,有超过30的寺庙,其中有十座年代久远、规模巨大,他们遵循当地传统形制、依山就势。在环境、设计、建造方面,他们都是伟大创意和智慧的杰作。其先进的建造技艺是中国寺庙建筑的精髓。
这些庙宇相关的是发现了一些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宝藏,其中包括显着乐山大佛建于8世纪CE的摩崖石刻。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标准(6):在峨眉山,有形的和无形的、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连接,是最重要的。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在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到达峨眉山,并在峨眉山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
在峨眉山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有2000多年的历史,包括考古遗址、重要的建筑、墓葬、祭祀场所以及收藏的文物,包括雕塑、石刻、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
标准(10):峨眉山较高植物多样性,使其具有科学与保护意义。峨眉山植物持有种丰富,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320余种。由于地处四川盆地的边缘,东喜马拉雅高原过渡地带。其海拔2600米范围内植被带种类繁多,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峨眉山的动物有2300多种,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还包括一些在全球范围内的濒危动物。
完整性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遗产区分别覆盖15400公顷和17.88公顷,完全代表了佛教文化和古建筑的重要性。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此,近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受到特殊保护。近代保护通过制定法律规章,成立 “风景名胜区”,1982年该地区受到来自国家、省、市政府各项规章制度,并有一个计划,以指导其保护形式。幸运的是,由于其规模和地形,峨眉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未受到污染。佛教的复兴巩固并保护了僧侣的地位。
真实性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内在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人造元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单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大体上保证了真实性。作为佛家圣地,峨眉山从长期和传统的保护与修复制度中收益,最早可追溯至10世纪中叶。今天,遗产的真实性保护仍然要根据非常严格的标准进行,来保护保护该场所的突出价值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