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评论:城市规划如何远离“建筑法西斯”
日期:2017-06-09 10:17  点击:254

  编者按:

  在举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直想找些城市规划与该话题相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恩斯特﹒梅”、“建筑法西斯”、“卫星城”、“城镇化”此时恰好跃入眼帘,而“卫星城之父”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不只是让他的理念“远离‘建筑法西斯’”,更跨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城市规划学领域中的瑰宝。

  2014年,是恩斯特﹒梅(EmstMay,1886-1970)逝世的第44个年头。这名出身于皮匠家庭的德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冷战”时期的苏联,也都会吸收并实践这位来自“敌对阵营”的建筑师的学说。他因为1921年提出后来被称为“卫星城”的这一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而被人们称为“卫星城之父”。他将这种分散市中心生活压力、居住生活区向市郊外辐射的理念戏称为“远离‘建筑法西斯’”。

  恩斯特﹒梅的“新法兰克福”

  根据恩斯特﹒梅提出的理论及其他后世建筑学家所给出的定义,卫星城通常指一个大都市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通常其存在早于大都市郊区的扩张之前;

  其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部分或者完全独立于大都市而存在;

  通常由地理屏障(比如河流)将其与大都市之间进行物理隔离;应拥有独立的城市化区域或者功能相类似的区域;

  拥有自己的睡城;

  拥有被传统内城住宅区包围的传统商业区。

  在德国,睡城现象有一个有趣的外号——第五种轮作方法。轮作在农业上指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而在德国,更多的市郊、乡间的土地不再是农作物的沃土,而是开发成为在市中心工作的人们的生活区。德国的睡城现象在“二战”之后初露萌芽,当时的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化为废墟,重建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相比之下,市郊乃至乡间的建筑保留的相对完整,于是从那时起,大城市周边逐渐涌现出各个“卫星”一样围绕在它周围的生活区。

  德国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隶属于自己的卫星城,如柏林拥有五个卫星城,汉堡拥有三个。虽然卫星城的人口无法与市中心的人口数量相比,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功能上,卫星城基本上以居住生活区为主,因此卫星城大多坐落于城市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适合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有的卫星城拥有市议会,有着独立自主的城市管理权力;但大多数卫星城的建设以交通、文化为主,在经济方面大多依赖于市中心的发展。同时,由于居住在卫星城的人们大多以市中心为主要工作场所,因此德国的卫星城全都具有非常便利的交通,城市铁路、轻轨、公交线路以及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备,由于白天时居住在卫星城的年轻人都赶去市中心工作,所以在工作时间,卫星城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因而凸显老龄化问题——路边随处可见老年人牵着狗出来散步,所以,这些卫星城在德国又被戏称为“老人与狗的城市”。

法兰克福不仅是德国金融业和高科技业的象征,还是欧洲货币机构汇聚之地

法兰克福不仅是德国金融业和高科技业的象征,还是欧洲货币机构汇聚之地

  “卫星城之父”恩斯特﹒梅毕生最大贡献,莫过于上世纪初将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作者注:即中国人经常提到的法兰克福。此外,德国东部靠近波兰边境也有一座名为“法兰克福”的城市,为了区分,德国人习惯将后者称为“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重新规划,建设了一个“新的法兰克福”项目,为缓解城市中心住房压力,新建了12000个按照他设计的标准化流程制作的“新法兰克福”居住区。在梅的主持下,居住区吸引了大量文艺界人士的注意。虽然这一设计项目后来毁于纳粹之手,但是德国战后城市发展的路线也基本遵循了梅之前的构想。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4 05:5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