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唐坚: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 建设“中国式慢城”
日期:2016-04-08 15:03  点击:22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借鉴吸收国际慢城发展经验,遵循现代城镇化发展规律,融入自然、人文、科技元素,探索“中国式慢城”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生态文明、宜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一、“中国式慢城”的源由与认识

  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但“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人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路子,成为各地努力探索的方向。

  我国城镇化发展困惑。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部分城市已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一是城镇空间无序开发。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用地规模不断向外延扩张,一些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多个城市曾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40多个城市要建CBD。一些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扩张来支撑,开发的强度过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二是城市病逐渐凸显。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无序扩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失衡,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给我们的城镇化发展以警醒和教训。三是城镇文化逐渐消失。一些城镇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出现了不少建设性破坏现象,使城市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消失,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有的用发展城镇理念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取代传统民居,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乡村变成水泥森林,人们的“乡愁”加速消失,“文化遗存”渐行渐远。

  “国际慢城”的有益启示。“国际慢城(Slowcities)”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倡导闲适的慢生活理念,体现现代人对优雅、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注重生活环境。“国际慢城”提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在规划与建设中,尽量减少破坏自然景观的建筑,还原自然景观,再现优美、朴实的生态环境。提倡拆除繁多的广告牌、霓虹灯、电线,增加人们的视觉美感;限制车速,禁止鸣笛,保障市民的安全,减少噪音污染,营造亲切的人文氛围,旨在构建美丽城镇。二是注重地域文化。国际慢城联盟提出“支持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等主张。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充分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提倡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实、发展传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的“原真性”,旨在构建人文城镇。三是注重幸福指数。“国际慢城”倡导慢节奏生活的理念,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享受美食是一种富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无压迫感、紧张感的快乐劳动,旨在构建幸福城镇。

  中国式慢城的思想根基。“慢城理论”不是单纯拿来主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慢城理论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慢”的思想。一是太极阴阳文化中的“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认为,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城镇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需要健康快乐的慢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城镇才能阴阳平衡、协调发展。二是农耕文化中的“和谐”。农耕文化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是一味地征服、开发、掠夺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城镇化,应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保持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三是中医经络文化中的“养生”。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串联穴位,沟通表里,调理阴阳,统一整体。人类在创造和运行城市的同时,也赋予了城市生命。城市各功能片区则犹如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如同经络,交叉口如同穴位,共同构成城市经络体系。城镇有机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城镇各功能,特别是“血管体系”的协调循环。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4 12:5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