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位专家近日表示,要做好多项权衡。要区分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期经济增长政策、转型期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改革,财政政策更积极的同时也要注意稳预期,“稳消费”重要性或大于“稳投资”。
避免宏观调控“过”与“不及”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表示,稳增长的力度需要加强,但需求管理的力度不宜过大。就业稳定依然是底线管理的核心要义。经济“稳中求进”是总基调,关键在于解决好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关系,避免大起大落。要提高竞争力,适应需求疲软的市场现状,尤其要重视就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认为,要以改革的精神来全面梳理和定位中国201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是要对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期经济增长政策、转型期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改革进行分类,防止各类政策错配;二是要强化底线管理,全面缓和各种短期冲击;三是在短期政策调整时必须前瞻性地考虑大改革、大调整带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效率弱化等问题,避免宏观调控在“过”与“不及”之间摇摆。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宏观政策要将调结构和扩需求两方面的操作对接起来。扩大基建要和“补短板”相结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二是受制于人的产业和产品的短板。
专家预测,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在“稳中有变”中呈现“持续回缓”的态势。预计全年实际GDP增速为6.6%,较2017年回落0.3个百分点,基本实现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明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3%,投资增速5.9%,消费增速9%。随着内外供需平衡的进一步调整,明年价格水平总体料保持温和,全年CPI上涨约2.4%,PPI上涨约3.4%。
财政政策应更积极有效
刘元春指出,要充分重视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在调控不同目标上的功能差异,同时充分考虑大改革与大调整时期各类政策传递机制的变异。具体而言,货币政策要坚持总量定位,强化财政的结构性定位。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的基础上,强调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建议赤字3.0%左右。货币政策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建议明年M2增速恢复到名义GDP增速区间内,区间是9%-9.5%。”刘元春表示,应丰富央行货币发行渠道,更大幅度降低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安全性资产的供给和货币市场的深度。
此外,多位专家认为,政府要积极利用国债发行规模的提高来增加政府支出能力,考虑到地方债市场容量的狭小和制度的不完善,建议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此外,应当将结构性减税过渡为总量性减税,特别是对供给不足、创新活力很强、升级压力较大的行业进行全面减税。
高培勇认为,应当让财政赤字保有3%的底线,一是“稳信心”,二是“稳预期”。
“稳消费”重要性或大于“稳投资”
刘元春表示,在储蓄率持续下滑的新时期,“稳消费”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远大于“稳投资”。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安排要把需求问题和供给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在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变得尤为重要,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中国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机制,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专家认为,中国吸收就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建筑业、生活服务业等相关行业工资水平长期相对较低,要打造基于实体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提升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机制。
刘元春强调,巩固中国3亿中产阶层的消费基础是下阶段工作的重点,要重视中产阶层杠杆率的过快上升,防止债务挤出效应;积极落实个税改革方案,减少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快社保税率的降低,改善社保体系,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养老、医疗所占比重的提升。
专家还建议,要推出针对消费者的综合性减税政策,一是按照消费者消费结构和物价水平来调整基本扣除额,扩大专项附加扣除的力度;二是切实降低增值税税率;三是对普通日常消费品取消征收消费税,前瞻性地研究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税目。
投资方面,刘元春则认为,应当适度容忍投资增速的回落。除了尽快落实对民营企业各类金融帮扶政策外,大幅度开放服务业管制以及从企业治理层面展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进民间投资持续恢复的关键,也是稳投资的关键。
短调控长转型 宏观政策应做好多项权衡
日期:2018-11-26 14:01 点击: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