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委书记王源(中)正在向群众实地传授仁用杏苗栽植技术
林木葱郁
一任接一任,一级带一级,坚持“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绿色、造财富、造未来”的发展理念和
“一整合,两转变”工作思路,“招、监、报、审”保质量,“建、管、责、用”出效益,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大面积增绿和小面积增景相结合,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旅游景点相结合,规模开发与林业适用技术相结合,全县机关干部坚持36年义务植树从未间断,33支专业植树队伍技术专一、管理规范,形成了“荒山造林上规模,环城绿化成景观,通道绿化出精品、乡村绿化显特色,经济林发展见成效”的林业转型发展新格局——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河沿岸的丘陵沟壑区,总人口11.3万人,总面积1685.4平方公里。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干旱,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有81%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风蚀、水蚀的危害。
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偏关经济要发展,首先让大地绿起来,这是全县人民多年的共识。
为此,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大搞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存工程建设,不断探索,持续推进,走出了一条治穷治愚、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特别是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山西省林业工作决定中,县委、县政府坚持“敬天为民”的发展理念,按照“造林绿化三加三不减”的要求,以“绿化山西西大门,树立偏关新形象”为主题,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致力于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大景观。在境内的黄河沿岸的“两湾一山(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营造12万亩规模生态景观林,在全县10乡镇发展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林业精品亮点工程频现,经济林富民产业同步发展,呈现出“荒山造林上规模,环城绿化成景观,通道绿化出精品、乡村绿化显特色,经济林发展见成效”的林业转型发展新格局。
截至2014年底,全县绿化面积达到139.5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6.71%,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期的9.25%增加到14.75%。受到了国家防沙办领导、“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山西省林业督查组和忻州市政府重点项目观摩团的高度称赞。
延续光荣传统,弘扬造林精神
坚持不懈地地坡植树,锲而不舍地绿化山川,是偏关人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偏关县的干部群众立足百年大计,靠艰苦奋斗的信念,一任接一任,一级带一级,干部带群众,扎实植树,苦干造林,铸造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偏关植树精神。
全县机关干部坚持每年参加义务植树造林,36年从未间断,1978年完成全县第一个1700亩的“三北”防护林样板工程,累计植树达到16万亩。近年来,县级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奋战在绿化第一线,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热情,开启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革新造林技术,解决造林难题
面对生态环境脆弱、降雨量明显不足的自然条件,偏关县不断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创出了一条技术革新的路子。
一是黄河沿岸劣质裸石山地地生态治理,采取大规模的鱼鳞坑、水平阶整地,并就地取材,砾石围堰,蓄水保土,加固植穴。选择当地抗逆性强的三年生油松、侧柏容器苗,与山杏(山桃)混交,雨季栽植,解决了劣质裸石山地不能造林的技术难
题,做到一次栽植,成林成景的效果。
二是缓坡低产农田采取条带状整地,栽植以仁用杏(优一)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采用山地衬膜旱作丰产经济林栽培技术,实现了保成活、快生长,早丰产的效果。
三是柠条灌木林营造由传统的直播改为植苗栽植。针叶树栽植方式由裸根小苗改为“2+2”移植容器苗;封山育林由靠自然更新转为人工促封与自然修复并举,树种配置由单一树种转为乔灌木混交。树木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植被覆盖率和灌丛生长量均提高了10%-15%,生物产量提高15%-20%,水土流失量减少80%以上。
林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保障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成效。黄河沿岸的乾坤湾生态景观林、寺沟防护林两处工程,被命名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优质样板工程”。应用“山地衬膜旱作丰产经济林栽培技术”栽植的经济林,栽植后15天经测定,含水量与对照区相比增加了64.83%。全县近年来新栽植的4.2万亩杏树经济林,在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平均成活率达95.6%,林木长势旺盛,2015年陆续进入挂果期,收益可观。
2013年5月7日,国家“三北”防护林局杨金恒副局长到偏关调研林业工作,在座谈会上感慨道:“简单的事做好了不简单,平凡的事干成了不平凡。”2014年9月,偏关县被山西省推荐,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的“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现场会”。偏关县的劣质山地生态治理模式,在同类地区得到推广。
发展林果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在发展生态林业的同时,偏关县委、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仁用杏干果经济林的实施意见》,制订了“县建片区、乡建基地,统一核算、县给费用,专业施工、保证成活,免费供苗、优化品种,亩补二百、连补五年,技术帮扶、确保收益”的“48字”建设方针,把发展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落实和推进。从2010年开始,引进白水大杏,建设了350亩示范基地,2012年发展到5000亩,2013年又在全县10个乡镇规模发展仁用杏2万
亩,2014年在黄河岸边的天峰坪镇和灵河高速公路沿线,新建了1.7万亩的杏树经济林。2015年又延伸进行了经济林的抚育培肥,田园管理。至目前,全县发展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已达4.2万亩,改变了该县过去经济林“成活难、保存难、无规模、无效益”的被动局面,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实现经济林“由点到线、有限到面”的规模发展,形成了“乡乡都有经济林、镇镇都有新产业”的林业转型发展新局面。
创新办法思路,确保造林质量
一是转变观念调思路。偏关县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工程质量为主线,提出了“一整合,两转变”林业工作思路。“一整合”就是整合林业发展资金和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两转变”就是统筹生态、民生林业,由过去单一的防护林种植向规模治理、提质增效、发展经济林转变,由大面积增绿向良好生态、宜居环境、兴林富民转变。该县先后整合近亿元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和经济林建设,并制订了林地保护和绿化目标责任考察体系,真正把山西省政府提出的“造林绿化的领导力度只加大不减小,资金支持只增加不减少,考核目标只加强不减弱”的“三加三不减”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合理规划定布局。县政府坚持“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绿色、造财富、造未来”的发展理念,制订了每年新增人工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的具体规划,并通过政府任期目标责任的形式加以考核,实行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十二五”期间,偏关县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布局上,突出“四个结合”,即: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大面积增绿和小面积增景相结合;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旅游景点相结合;规模开发与林业适用技术相结合,规划了黄河沿岸的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一线12万亩的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和全县农村常驻人口人均实现1亩以上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不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提质增效步伐,如期实现了山西省政府关于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的目标。
三是严格标准保质量。县林业局制订了《偏关县林业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一系列技术规程和要求。对于造林绿化重点项目,由专业施工队伍包建包管、包栽保活、三年结算,“招、监、报、审”保质量,“建、管、责、用”出效益。全县33支专业植树队伍技术专一、管理规范,并且练就了在陡峭山坡不放线栽树能成水平阶的奇特本领。
四是严格把关。对林业工程建设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在实施过程中,除派技术人员监督外,还组织专人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验收工程,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实行专门队伍,专人负责,逐一检查、责任明确的检查验收制度,强化了施工方和验收人员的责任意识。
偏关县委书记王源表示,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县”和“敬天为民”的发展理念,弘扬偏关县植树造林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进一步强化政府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管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兴林富民新途径,在“打造晋西北绿色门户,建设生态文明新偏关”的征途中做出新成绩。
推荐阅读:
榕江县大力发展绿化苗木种植 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
忻州市:干石山造林 干果林富民
连山人“播绿”致富
苗木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