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千亩荷塘艳 真金白银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20  

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的千亩荷塘荷花正艳。  蒋朝晖摄

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一个位于滇西、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村落,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既破解了长期困扰村民的水淹田难题,又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环境保护后劲增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前不久,记者走进山邑村,欣赏湿地千亩荷塘美景,走街串巷与村民交流,探寻这个村打造生态水乡、走出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清晰轨迹。

土地流转盘活生态好资源 千亩红莲种出综合高效益

夏日晌午,骄阳高挂。汽车刚拐进山邑村的宽坦水泥道路,记者就远远看到村外一大片诱人绿色,那是让山邑村民最引以为豪的千亩荷塘。

车在荷塘边刚一停稳,记者拿起相机下去对准正在怒放的美艳荷花一阵猛拍。回身走到车边村里人家大门外的一把红色太阳伞下,只见一位满脸微笑的年轻妇女正在精心准备烧烤食材。在她旁边地上的一个塑料盆里,近百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挤成一团。

“别小看那些举着两只大钳子耀武扬威的小龙虾,它可是村民这两年发家致富的一大依靠。”在山邑村新建小广场的廊道里,记者在63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面前一提起刚才看到的小龙虾,他就禁不住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据杨绍武介绍,山邑村辖8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1204户、4093人。因地处山区,一直以来当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村民生活并不富裕。近几年,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造成近1/4的土地撂荒。

山邑村水资源丰富、坝子宽、水田多、气候湿润,为什么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富不了民、留不住人?杨绍武一度十分困惑。

杨绍武认为,土地永远是村民的命根子。山邑坝地势低洼,有两平方公里的湿地,坝中山邑河边的1000多亩水田经常被淹,十种九难收,这是影响村民种植积极性的最大问题。

这1000多亩水淹田弃之可惜、种之难收,到底该怎么办?杨绍武好长时间也没有想明白。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山邑村党总支终于从部分农户种植莲藕取得好效益的实践中得到启示:水淹田非常适合种植本地红莲藕,荷叶可制茶,莲蓬可食用,藕塘能养鱼虾,规模种植莲藕还能展现荷塘景色,带动农业观光旅游,实现一举多得。

在认清自身优势后,山邑村党总支决定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动员农户广泛参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2013年11月,经姚关镇政府担保,山邑村委会从459户村民手中顺利流转出1006亩连片的水田。

在此基础上,村里成立了山邑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流转土地上规模化种植红莲藕,同时在藕池里发展养鱼、养小龙虾等特色水产。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山邑村由此走上了一条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的新道路。

2014年,山邑村在流转的1006亩水田里种红莲藕、养鱼和小龙虾等,实现收入117万元。

村企携手打造美丽农村 利益共享圆村民致富梦

事实上,山邑村并没有市场经营的实战经验,如此大刀阔斧地实行千亩土地流转,发展生态产业,底气何来?

杨绍武说,山邑村发生的变化,源于村干部立足实际带领村民大胆开创、大胆尝试,也离不开村里龙头企业——施甸县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康汇公司”)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据了解,山邑村党总支把流转的1006亩土地按每亩800元折资80.48万元,再加上扶贫项目资金77.8万元,作为强基惠农“股份合作”资金,村干部又自筹50万元,入股成立了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中,山邑村依托康汇公司对种植养殖的荷叶、莲子、小龙虾、生态鱼类等农产品进行开发销售。康汇公司这家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也利用当地良好条件实现自身发展壮大。

[1][2]下一页
 
 
[ 园林人物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