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浙江宁波:林业专家助农“林中掘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3  

帮助农民解决林业关键技术,为宁波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与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建宁波市中林竹产业研究院……自2015年10月中国林学会宁波服务站成立以来,专家们深入基层,助力农民和企业淘金“绿色银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农民增产增收的“帮手”

奉化溪口雷笋鲜嫩可口,当地4万亩雷笋基地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地雷笋受到本市及杭州、上海、江苏等地消费者的欢迎。

很难想像,如今丰产的溪口雷笋,几年前部分竹林曾出现衰败、几乎不出竹笋的现象。“竹鞭不生长,竹林衰败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竹农们连成本都收不回。当时,大家又找不出原因,心里非常着急!”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回忆道。

溪口竹农遇到难题,宁波服务站专家第一时间介入,邀请中国林科院森林土壤研究所和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专家,前往溪口“把脉”。“专家对竹林的土壤进行分析检测后,找到了症结。竹林衰败是由于雷竹多年覆盖,竹农施肥过量,造成土壤碱化,产生有害物质所致。”中国林学会宁波服务站秘书长陆志敏说。

找到原因后,专家们便进行技术攻关,采用含有生物菌肥、有机肥和少量化肥的专利产品“三合一肥料”,对土壤进行改良;将原先土壤的覆盖材料“鸭泥”替换成竹屑、食用菌肥料等。现在,这一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一亩竹林能为农户带来近5万元收入。

企业创新驱动的“红娘”

宁波服务站的专家不仅是竹农们的良师益友,也是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参谋”和“红娘”。

近年来,他们先后帮助企业建立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张齐生院士工作站、浙江笙炭控股有限公司张齐生院士工作站、奉化市水蜜桃研究所陈剑平院士工作站。其中“士林”通过张齐生院士团队的支持,拓展了业务,新创办一家企业;“笙炭”通过院士工作站与学会服务站,创造性发明了竹炭烧制技术,工效提高20多倍。

“服务站院士团队利用行业优势与科技优势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使企业免走弯路,把好发展方向。”“士林”负责人说,在专家的合作支持下,“士林”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先后获得80多项专利,受邀请参与制订各类国家技术标准5项。“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带动相关中小企业5家,增值4000多万元;带动竹农8000多万户,促进农民增收1.1亿多元。”

去年,宁波服务站还与有关单位企业联合成立宁波市中林竹产业研究院,在竹材加工、竹炭竹子生化利用、竹产品设计等领域,邀请相关专家领衔攻关;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进行开放式研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人才与科技保障,打造我市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服务站的技术人员将联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以及奉化一家竹制品企业,推进竹集成板材绿色胶粘剂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相关竹产品的质量与环保标准。该项目已列入今年市科技局科技项目。

带出一批林业“乡土专家”

近年来,在我市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中,活跃着一群拥有一定文化程度、一定规模林业基地,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奉献精神,能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新型农民,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林业乡土专家”。

宁波服务站在全国首创“林业乡土专家”制度以来,认定的市级乡土专家已有11名。

如何“掘金”林下,发展林下经济?这是象山丹西街道潘家桥村村民佘卫东长期困惑的难题。如今,在林业“乡土专家”们的指导下,他承包的近500亩竹山中里,除了种植毛笋和仿野生种植的竹荪、山黄精外,本月首次新引种了姬松茸。

“在竹林里种植竹荪,可以充分利用竹叶、竹屑这些现成资源。采收期过后,竹荪所在的土壤肥力会增加,长出来的鞭笋、竹笋品质也会提升,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竹荪种完,可以再换种山黄精。”佘卫东说。

“我市计划推行一个林业专家乡土服务平台,制定规程,建立一整套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乡土专家店’,推广高质量的林产品。”宁波服务站负责人说,还要建起“高级智库”和“首席专家制度”,为我市林业发展决策以及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黑龙江:2016年林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

安徽:林业扶贫显成效

山东菏泽:“切花”市场引路特色经济致富

山东:“盆栽蔬菜”脱贫新路子

 
 
[ 园林人物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