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贵州沿河:精准发力林下种植 “荒地变宝”促脱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16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乡孙家村,不管是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心李树上,还是山坡上的松林里,都长满了生着绿叶叶、嫩芽芽的“仙草”。这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去山里砍柴煮饭,山上的松树林也被人视为荒废,但通过种植这些“仙草”,这片松林又成为了群众眼中的“宝贝”。 

这些“仙草”,其实就是该县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高租金租用群众的林地在林下种植的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铁皮石斛,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清肝明目、益胃生津等功能,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孙家村树林茂密、空气湿度高,特别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你可别小瞧这些树林,因林子空气较为潮湿,易长苔藓,特别是松树皮,很适合铁皮石斛的生长。”该公司负责人冯新进说。

2013年,该县引进浙商冯进到中界乡孙家村考察,发现该村森林覆盖好、空气湿度高,适合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于是成立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农户入股、企业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该村建立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租用群众的果林、混交林、石漠化山地进行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带动农民发展中药材增收致富。

村民张素花家共4口人,有一楼一底200平方米的楼房一栋,两个孩子均已高中毕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去年,我出租林地和卖空心李共收入了4万多元,不仅买了摩托车和三轮车以及冰箱,还存下了一点钱。”张素花笑着说。

目前,该公司租用群众各类林地1500亩、土地500亩,建有铁皮石斛驯化大棚100多个,白芨驯化大棚40多个,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500亩,林下套种白芨300亩,完成了清钱柳栽种4万株。“去年,我村群众实现林地流转资金收入30多万元,基地固定就业人员15人,年季节性务工达5000人次,劳务收入12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该村支书孙本江自信地算起了村民的收入账。

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该县以大力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为统领,“党员带富工程”“农民增收增收工程”为抓手,结合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林下种养殖产业,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下派林业技术骨干深入试点开展科技培训,使林农掌握科学管理技术,组织群众在林下养鸡、养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林下经济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谯家镇桂鲜村,谯正飞在自己150余亩板栗园建林下养鸡场,常年养鸡3000多只,收入6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群众发展林下养牛、养羊积极性很高。

客田镇客田村,杨勇在党委、政府“一对一”的帮扶下,2013年办理了土地流转手续,承包村里磨盘塘及周围的林地建立养殖场,林地养鸡,鱼塘养鸭和鱼,次年又租地300多亩种蔬菜。目前有鸡和鸭共2000多只,鱼近20000尾。整个基地平均每天雇用劳动力10人,每个劳动力每天的费用为60至80元,一季蔬菜需投入劳动力900余人次,一年种两季,除去需支付劳务费近15万元外,还可年收入20余万元。“以前在外打工至少要一年才回一次,现在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在家门口打工,收入至少有近2000元,又能照顾家。”在基地里忙着搭架子的田大姐笑着说。

该县紧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广林菌、林禽、林药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套种模式,既解决林下土地资源闲置问题,又增加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目前,该县已发展林下养殖、种植2000余户,在黑水镇汆塘、建权、大山等村建立规模为50亩的林下经济竹荪产业种植基地。

推荐阅读:

云南昆明:扶持壮大观赏苗木产业取可喜成效

甘肃张掖:山丹花卉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河北平泉:发展花卉产业走特色致富路

陕西西安:秦岭山脚下的“多肉”小镇

 
 
[ 园林人物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