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山东滨州:释放枣树经济林双重效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4  

在山东省滨州市的滩涂海岸线南部有一片涌动着绿色的经济林,这里就是我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枣树经济林体系不仅实现了沿海地区百姓稳定增收,还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共同构成了渤海湾的绿色生态屏障。 

滨州市靠海,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但并没有其他沿海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的只是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的海风和种啥啥不长、播啥啥不收的大面积盐碱荒滩地,农民过去只靠在瘠薄的土地上种一点农作物来勉强维持生计,生活长期处在贫困状态。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滨州沿海群众从未停止过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断探索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增加收入的路子,并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枣树上。能在滨州沿海地区生长的植物不多,能长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枣树却是个例外。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防护效果好,还有较高的经济收益,被沿海群众称为“铁杆庄稼”。枣树在滨州沿海地区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在无棣县李楼村至今仍有一株相传为唐代栽种的老枣树。种植枣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这无疑是一条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路子找到了,关键是如何去干。

滨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盐碱地改良工程,在沾化县和无棣县大规模种植冬枣、小枣等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并利用沾化冬枣、无棣小枣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强科技和管理创新,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实现滨州“蓝色经济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在滨州沿海滩涂发展枣树经济林,无棣县先行一步。

上世纪90年代初,无棣县率先提出“转变以粮为纲,大搞枣树栽植”的口号,动员沿海农民大力发展枣粮间作。为调动群众种植枣树的积极性,无棣县明确了“谁栽、谁有、谁收益”原则,规定在农田内间作的枣树由种植户承包,使用权为50年,其间允许转让和继承,并由县政府向承包户发放《树权证》。此举稳定了民心,农民种枣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枣粮间作以每年10多万亩的速度递增。无棣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始终将枣树种植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大事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县枣业年收入达5亿元。无棣县还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枣乡”。

沾化县枣树生态经济林建设比无棣县起步要晚,但沾化冬枣发展势头迅猛,是滨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沾化县还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

下洼镇是沾化县大面积种植冬枣的“排头兵”,通过种植冬枣不仅带动沿海农民迅速脱贫致富,还改善了滩涂盐碱地区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下洼镇的成功经验启发了其周围乡镇,使冬枣栽培迅速扩展到全县。沾化县委、县政府借此时机制定出台了鼓励冬枣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以枣绿县、兴县、富县”口号,大力培植枣产业。

为加快冬枣基地建设步伐,沾化县建起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枣组培苗木繁育场,解决了苗木繁育困难问题。沾化县还与中科院、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在复纯原生态沾化冬枣的同时,大面积推广种植冬枣改良品种“沾冬2号”,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温室大棚、测土配方施肥、防虫灯、喷滴灌、温湿控制等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及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全面提升冬枣种植成效和果品品质。全县还重点培育冬枣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农超对接直采基地,向种、销、游、深加工冬枣产业链延伸,实现从松散型管理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目前,沾化县已种植冬枣50万亩,惠及当地农民1.5万余人。今年,沾化冬枣总产量预计超过3亿公斤,人均冬枣收入8000余元。

在提升冬枣品质和种植面积的同时,沾化县近年来还把冬枣产业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物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产业体系。沾化县把冬枣树定为县树,把每年的10月3日定为冬枣节,并在沾化冬枣主产区下洼镇建起占地3000亩的冬枣生态旅游区。旅游区突出生态、休闲、采摘三大主题,以“品尝沾化冬枣、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风光”为理念,把冬枣绿地、芦苇湿地、镜湖水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

推荐阅读:

山东泰安:推动苗木产业发展 绿了荒山富了村民

江西玉山:绿色经济释放致富能量

杭州:“森林萧山”,夯实兴林富民基础

河南太康:菊花种植助农增收

 
 
[ 园林人物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人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