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克林,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湿地公园建设理念的发起者,湿地公约的提出者,他想通过自身努力建造国内首个样板湿地公园,目前仍在努力中。
主要事迹:
5月7日下午,陈克林刚刚结束考察回到北京办公室,便通过电话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认为湿地在保证生态特征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使用和发挥经济效益。
城市周边湿地保护阻力很大
南都:1996年,你首次提出了建设湿地公园,当时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陈克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湿地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概念,甚至一些从事滨海、湖泊等生态研究的专家,也没有将之当作湿地生态系统看待。
那个时候我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工作,保护对象是野生动植物。到了90年代初期,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国家准备加入“湿地公约”,当时湿地公约还叫‘拉姆萨尔公约’,因为是以签约地伊朗拉姆萨尔命名的。
当时还没有湿地公园的概念,很多地方为了保护湿地,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属于机械式保护,会限制当地的发展。此外,如果只建立保护区,这条路越走越狭隘,我就提出建立湿地公园的设想,因为它除了能够保护外,也能发挥经济效益。
南都:你提出后起初有人反对吗?现在情况是怎样的?
陈克林:起初,没有多少人认同,因保护理念不同,政府工作人员和老百姓都不支持,尤其是城市周边,湿地保护阻力很大。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筹备了一年半失败了,最后没有获得批准,就流产失败了。
但到后来慢慢都接受了,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是经我建议后打造成湿地公园的,起初部分规划专家希望湿地采取全封闭、全生态环境的保护模式,如同自然保护区一样,但最后还是打造成湿地公园了,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已超过300余个,很多城市还在陆续打造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民间参与度一直不够
南都:国内很多湿地多采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而在其他国家可能更多是民间参与,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个更好?
陈克林:当然民间参与程度越高越好。在国内,湿地保护方面民间参与度一直不够,大家都好像认为,保护湿地是政府的事情。
国外的湿地项目保护,社区参与度很高,一般都是由私人或企业出资,委托基金会或公益组织去经营管理。反正有意致力于湿地保护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进去,只要有利于保护湿地就可。
南都:目前城市湿地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陈克林:湿地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却不被人们所重视。像我们吃的大米、鱼虾蟹,全是湿地产品。早前,我们曾对385块湿地做过调查,多数湿地都面临非常大的危险。主要问题是什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必然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这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没有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导致其功能下降,效力丢失。本来湿地很多资源是再生的,你要是找到科学的依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他利用好,他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你所需要的效益,所以湿地的服务价值也就最大地体现了。
对湿地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
南都:城市化节奏加快会不可避免地把很多湿地毁掉。在您看来,如何保护湿地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陈克林:其实,湿地最佳的保护方法就是合理利用,并非是死板地保护。首先,怎么样的利用才是合理利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任何一种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有它的标准,保护也不等于不动它。在我看来,对于湿地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在确保湿地生态因子的特征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都可以开展利用。当然这种利用不是掠夺式的开发,首要前提就是不能破坏它的生态特征。
南都:在湿地保护方面,国内外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和样板?
陈克林:国内也有很多湿地做得比较好,如深圳红树林和香港米埔湿地,虽这些年因经济发展面积减少了很多,但总体保护情况还算可以。江苏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比较不错的,它的理念也比较先进,我认为是很多湿地公园可以学习的样板。另外,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现在也还可以,从10年前的水乡开发建设成湿地公园,到如今游人如潮,现在还修建了湿地博物馆等设施,向外界展示了江南水乡文化和湿地文化。据我了解,现在每年到杭州的游客超过2000万,到西溪湿地参观的游客超过400万,说明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让游客了解了湿地的功能和意义。当然,国外的湿地做得更好,如伦敦湿地等。
南都:也有人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有些过度商业化,你怎么看?
陈克林:我不这样认为。如何算过度?我认为只要不破坏湿地生态特征,最大发挥经济效益没有什么不可以。当然,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虽建立了博物馆等设施,但其积淀还不够,缺乏内涵,希望以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