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和建筑风格是苏博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另一重要手段:吴门建筑一贯的粉墙黛瓦在新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同样是黑白组合,但已不拘泥于传统的材料和形式。
新馆建筑保持了江南建筑一贯的内敛气质,外墙高大封闭,没有多余的装饰,墙面以白色为主,边缘用黑色石材勾边,简洁大方。从街道上观察,建筑在不给行人带来压迫感的同时,又巧妙地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使人愿一探其究竟。
新馆大门和入口大厅是设计的重点,在这里贝先生没有着意模仿古典园林的建筑符号,而是对传统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抽象。大门采用了玻璃重檐双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用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在论述自己的设计时这样说:“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入口大厅采用了两层通高的形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与众不同的顶部处理。建筑师没有简单地使用传统的双坡顶形式,而是对传统的屋面形式进行了解构,把它分解成最本源的几何形:方和三角;然后再根据现代博物馆的使用要求对这些原形进行重组。这样的处理使入口大厅充满了现代气息,同时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些原形的使用中,三角形可谓贝聿铭先生的最爱,他以前的众多重要作品中都有对三角形的精辟运用。但这次的使用似乎最具有人文含义,因为人们能从中品味出江南建筑坡屋顶一脉相传的神韵。这种传承的另一个体现是屋顶材料的处理: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没有使用传统的小青瓦,而选用了产自山西与内蒙交界地带的“中国黑”花岗石材。石材被加工成菱形石片,从远处看去既保留了青瓦的尺度和层次,又避免了传统青瓦易碎且手工感过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