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既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作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双重故乡”,回顾其城市化历程并概括发展特征,对促进中国城市化稳健发展,无疑有非同寻常的政策启示意义。
英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 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世界城市化率仅为6.5%。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六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农业革命为城市化作准备
英国城市化的崛起与发展,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正相关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则为演绎这种正相关属性提供了前提条件。
就农业革命而言,圈地运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促进英国农业实现商品化经营,从而为城市化正式拉开帷幕作了必要的准备。圈地运动摧毁了传统的农村小生产方式,使土地能够集中,大量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生并与资本主义农场制结合起来,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开了通道,农业生产率飞速跃升;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失去土地的无家可归的产业工人,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工场主,土地贵族将大片土地租给大农场主,农场成为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商品化农业开始由国内面向海外,到16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的小农产品经济过渡到面向广阔海外市场的商品化农业经济。到1700年,英国完成农业革命,这个早在16世纪引进荷兰农业技术的国家彻底摆脱了“马尔萨斯低水平均衡陷阱”,跃变为当时世界农业的麦加。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越来越靠从外国进口来满足。1852年-1859年之间,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5.6%是靠进口供应。1868年-1875年,这个比重增至48%以上。1910年,粮食的自给率只有35.6%,棉花全部靠进口来维持。
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行动,才有可能将粮食、牧草种植和养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产。圈地运动所开启的英国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包括工业人口或城市人口的全社会提供充裕的粮食,导致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最终大规模地流向工业部门。这种“羊吃人”式的土地兼并运动所导致的城市压榨农村、工业剥削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虽然蒙上残酷、不道德的阴影,但却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的进程。当然,这种方法在文明的世界里已经不能再采用了。
(二)商业革命为城市化作准备
在英国工业革命与大规模城市化到来之前,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已经引人瞩目。1615年,孟克莱田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主张商业流通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财富的增长要靠对外扩张贸易,贱买贵卖。这为英国推行海外殖民侵略、商业资本跨洋掠夺积累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6-18世纪,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以及远洋航船的建造、枪炮的配备,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大行其道有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英国商人活动的范围从原来的地中海周围得以扩展到世界各地,商业资本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商业资本积累日渐雄厚,主要从事贩运商贸、奴隶贩卖、海上掠夺、海外开矿的商业资本家大量涌现,资本积累与流动的快速度有力地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1801年,英国与爱尔兰合并,在疯狂实施海外扩张后,英国1914年的殖民地面积达到本土面积的111倍,人口为本土的8倍,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殖民大国。世界贸易往来所开拓的国际市场与经济联系,磁吸了大量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成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展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