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在“重构·睿变——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新区域崛起论坛”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作了开幕主题演讲。以下是李铁主任演讲整理:
区域问题的核心是城镇之间的关系
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很快就要出台,我没有参加规划的编制,也不太好直接讲有关京津冀规划的评论,避免在舆论上引起过多的误会。我今天仅就城市发展的规律结合京津冀的发展谈一些道理。
最近我们常讲的三大区域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际上都是空间和区域战略。既然是区域战略,离不开两件事儿,一方面是区域间基础设施的连接,包括交通、管道、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这属于钱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和要素都要集中在点上,不可能投射到广大的农村,所有区域内的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之间的关系。所以研究区域问题,离不开研究城市之间的关系。研究点上的问题、研究城镇化的问题,根本上也就是三大区域战略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从哪些城市入手研究呢?国际上的城市太多,最近我们和欧盟共同举办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还和拉美、东南亚等国家共同推进多领域的城镇化合作,但是我觉得真正适合我们学的还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城市。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所走过的历程,体现出的城市发展规律,对我国的城市发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即便如此,我们在借鉴之前,还是应该分清楚相互之间的区别。我们有时候喜欢引用国际理念,但是我们在借鉴一些国际经验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区别。
借鉴国际经验需分清国情差距
第一、城市化涉及的人口规模。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我们有13.68亿的总人口,7.49亿的城镇人口,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比拟的。我国的城镇人口是韩国总人口的16倍,我国的总人口是日本总人口的10.7倍,在这个基础上,很多问题的前置条件将大不相同。
看京津冀区域的城镇化也是如此。京津冀区域的总人口是韩国的两倍多,接近于日本总人口,而城镇人口比韩国总人口还多一点,约是日本的一半,但是从发展阶段看,差距比较大。京津冀区域的城市化率比较高,已达61%;但日本、韩国的城镇化率都是90%多,和韩国有三十多年的差距,和日本有大概四十年的差距。
如果把京津冀再分开,北京城镇化率86.4%,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天津(82.1%)也不差,虽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水平和日韩差距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与日韩差距至少有二十年。而河北统计上的城镇化率是48.1%,差距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讲“协同发展”,怎么协同呢?最好的结果是互补,但是我们能补吗?到底是要保北京还是互补,这是当前政策制定所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选择。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趋势。我们研究国际上产业发展规律的时候发现,发达国家城镇化达到稳定阶段后,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都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3倍,甚至4倍。我们看京津冀区域,北京已经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了,天津比值是1:1,虽然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仍然靠工业支撑城市的发展,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好;河北更不用讲了,二产占比高达51.1%,服务业较弱。
我们看到,日本的服务业占比是72.6%,韩国服务业占比虽然只有59.4%,但服务业就业比重是76%,服务业就业比重是工业就业比重的两倍。国际上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证明,城市发展到工业化中期以后,就会出现服务业逐步替代工业的现象。这种替代我们叫做“退二进三”,不仅会对城市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城市的整个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形态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