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塘、侯家塘、左家塘等以自然特征命名的地方,原本都是天然的城市海绵体”、“城市建设见山挖山、见水填水,把自然的城市肌理变成了硬化的道路系统”……7月18日,来自高校、设计单位、政府部门、企业的专家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暴雨季节不再“看海”。
“建设海绵城市的手段,主要是雨水花园、生态花坛、生态草沟、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再生利用。”常德市政府欧盟亚洲环境支持项目办公室协调员刘波认为,城市“绵里藏海”办法多,只是需城市管理者转变观念。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焦胜认为,要实现“绵里藏海”,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海绵城市规划要从刚性变为弹性、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控制、单一措施变为系统引导、增源减汇变为减源增汇。
泛华建设集团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市政工程博士许光眉介绍,以梅溪湖为例,绿化带比路面低5至10厘米,路面雨水就可流入绿化带自然渗透。绿化带中的雨水篦子又高出草皮5厘米,下小雨时,雨水可蓄积在绿地下面;雨量超出绿地承载容积时,又能通过雨水篦子进入雨水管道。紧挨湖边,规划设计了16个雨水处理池。一旦下雨,漂浮垃圾可被格栅拦住,道路泥沙随雨水进入沉砂池沉淀,有机废水经过生物滤池处理。经过这3道“关卡”净化后的雨水,才能进入梅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