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训资讯 » 正文

熊召政:在历史文化的沃土上耕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9  

  熊召政的历史文化散文,穿越了历史的迷雾,寻找真正的文心……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熊召政以长篇小说《张居正》名扬文坛,然而,他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千古风流》一书中,彰显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行文大气磅礴而又酣畅淋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熊召政的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就以文字硬朗、准确而优美成为文坛的一道风景,其中有着对家国、故土的深深眷恋。

  《千古风流》收录了熊召政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分为“青山自在红”、“自然的恋情”、“古桥上的中国”三大部分。不得不提的是,熊召政和张居正有着不解之缘。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曾辅佐三位皇帝治理天下。有历史学家认为,张居正是继诸葛亮以来最有影响、最有智慧、最有才华、最体恤民情的大臣。然而,这位从湖北荆州农家走出的首辅,由于诸多原因竟被后人淡忘。一个偶然的机会,熊召政在得知张居正的历史功绩后,决定收集史料、研读文献潜心创作历史长篇小说《张居正》。他这一写,就是十年。

  《千古风流》一书中,熊召政吐露了创作《张居正》的心路历程。他在创作时,并没料到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张居正热”,他只是本着对历史的敬意创作这部皇皇大著的。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他也历经迷茫,最后,出色地向文坛交出了这部历史题材力作。

  熊召政凭《张居正》出名后,也逐渐地生发了“张居正情结”。在《谒张居正墓》一文中,他写到自己把“张居正”捧热之后,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冬日,和朋友前往江汉平原的荆州郊区拜谒张居正之墓。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张居正的坟墓依然和十年前一样荒凉颓败,墓碑上的字迹依旧模糊不清,坟墓的旁边还增添了一个垃圾场!而当地人十之八九根本不清楚张居正就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傲!这让他无比感叹当代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冷漠。我认为这种冷漠背后潜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危机。当人们遗忘本土历史之时,也是文化传统断流之际。

  很多历史风物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但真正咀嚼起来,可能都是一知半解。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熊召政通过对桥的历史的研究与考察,试图寻觅中国历史文化的“钥匙”。如《风雨赵州桥》、《泸县龙脑桥》、《绍兴古桥》等篇章,都显示出了他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无名匠人的尊重。可惜中国文化史中,都是诗画大家、风流才子的名字,却看不到对能工巧匠只言片语的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遗憾。而西方,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都刻下了优秀匠人的名字。《泸县龙脑桥》一文的结尾让人深思:“走在泸县大大小小的龙桥上,我们怀念那些已经远去的无名的石雕工匠,他们在偏僻的乡村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他们是真正的龙的传人,因为他们,石头产生了灵性,艺术浇灌了历史。”

  读《千古风流》,越发觉得熊召政的历史文化散文绝非简单的累积史料,而是力求穿越历史的迷雾,寻找真正的文心。《千古风流》中的每篇散文,都展示了语言优美而不华丽、意境富有诗意而不玄秘的大美。由此可见,其文学创作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充分借鉴古人的智慧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气场。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