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任性改名丢乡愁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须重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5  

  “兰陵”“苍山”反复换、“襄阳”“襄樊”来回改,借用旅游景点名、争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造成历史古城频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记得住乡愁”。参会专家指出,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国家与民族历史,任性改名改丢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整个民族的记忆。

  不仅是客观符号,地名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态所指。目前,我国约有千年古县800多个、古镇1000多个、古村落10万多个,百年以上地名不计其数。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于各种目的,频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气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蕴含人文韵味、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被挤下了历史舞台。

  借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为靠向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笔下永恒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2002年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5年又“晋级”香格里拉市。而名人、名企、典故也成为被“攀附”的对象。一些地方人士动议:拟将贵州仁怀市改为“茅台市”,将河南鹿邑县改为“老子县”,将贵州水城县改为“夜郎市”。还有多地虽未改名,却争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门庆故里”都被列入争抢名录。

  不可否认,一些地名改后为当地带来了红利。以张家界市为例,改名后该市知名度一路飙升。但复制“张家界模式”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发祥地、明清社会文化缩影的水墨徽州,却在1987年被撤销,变成地级市黄山市。

  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不应以沉睡的姿态淹没于典籍,而应“活着”承载民族记忆。功利主义的短视目光,改掉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更丢失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徽州、陕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国多座古城易名的缩影。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在2007年的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已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要保护地名遗产,遏制任性改地名行为,需要刚性、硬性约束。首先,在现有的地名变更程序基础之上,增加征求民众意见和向文化专家征询意见环节。只要是地名变更,即便是一条路名、一条街名的变更,都必须召开听证会,把决定权交给公众。同时,国务院、民政部、地方政府在审批环节要向文化专家征询意见,不能对提交的地名变更请示全盘接受,纯粹走一道程序,地名改名不能只是领导说了算。其次,对于任性改地名行为要追究责任,既要追究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责任,还需要追究各级审批部门的责任。再者,放开地名变更的公益诉讼、行政诉讼,允许公众就任性改地名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