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下午,以“新型城镇化:远见与实践”为主题的2014年度市长论坛暨“中国价值城市”颁奖典礼,在北京新华社大礼堂成功举办。主办方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国家城市评论》筹备组,同时宣布启动了国家城市国策委员会和《国家城市评论》新媒体的筹建工作。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评价过去十几年我们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有人“点赞”也有人“吐槽”。未来中国经济将步入新常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也应作出相应的转变。
“现在我们对于城市的概念已经不清晰了。”周其仁说,首先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我们对城市概念的理解。周其仁认为,城市发展摊子铺的越大,就越难达到有效运行的标准,城市的发展质量也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应该把城市的概念收缩到建成区”。
周其仁表示,现有的建造设施要吸引人利用,这是下一步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看哪里才能做好,留一座空城不是好政绩,这是负面的政绩。现在我们有了骨架,看看谁能够往骨架上长肉,组织活动,吸引人气。
以下为周其仁演讲文字实录:
这些年做了一些政策研究有一些看法。过去十几年我们城市有很大的进展,无论是人口的战略,城市的比例,还是城市规模的建设扩大,都是令人瞩目的,对这个变化有很多人点赞,也有很多人吐槽。我的看法是点赞有点赞的道理,批评也有批评的一些根据。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都是我们今后城市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好是坏城市已经做成这样。
未来,我的看法是,五年之内可能跟过去的十年城市化要有一些不同,要有一个转变。用“转型”是很大的一个词,其实我想说,我们城市发展要从过去十几年的高歌猛进,转到节奏稍微慢一点、稍微把集聚程度提高一点,也就是说要加强城市的质量。打一个比喻,生下一个小孩子要长大,有一个时期长的很吓人,一下就抽条,抽条以后长一点肉,多长一点肉,发育健全的人体需要的肌体。
我们过去十几年,城市化率过了50%,从建设面积、开发投资等各项指标看,都是建国以来没有见到过的速度。你可以把它比作为长骨架的时期。但是一些城市骨架可能拉的太大了,以至于将来是不是一定要搭个架子都是个问题。但整体而言,我们整个城市在拉大架子。
未来五年,怎么能够走上新常态,不再是过去15%以上的增长速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在城市建设上能够做一点转变,我着重想谈一谈这个问题。继续维持这个模式无以为继,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
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在世界上带有政治性的问题;财政、地方债务是好是坏可以讨论,但是难以持续;征地拆迁紧张,难以持续;能高速增长有什么不好,问题是从现在的种种迹象看,国际、国内形势看,社会、政治、经济、生态各方面看,都已经难以为继。
转过来,我形成一个想法,城市形态总有一些内涵要求,我们这些年城市化对城市内涵要求可能关照的不够。因此要增加城市内涵。我也不是研究城市的专家,我从经济学角度有一些认识,我觉得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社会经济体制。
一个城市几平方公里?到底住了多少人?晚上住了多少人?白天有多少人过来工作?这个达到一个临界值,我们就叫城市。但是,我们这些年以长架子为主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把这个概念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