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斯·萨冈的一句话一直令我深深感动:“我走进一家咖啡馆,在唱机盒里投下二十法郎,点一支那首在戛纳听过的乐曲,平添五分钟的忧郁。”用二十法郎为自己平添五分钟的忧郁,多么优雅而富情调的人生!
世界的匆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闲适失之交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历经数百年,从没有失去精彩的韵华。而什刹海,无疑是京城景致的精华,从辽金到现在,它为北京保存下了珍贵的人文脉息。北京越是走向国际化大都市,什刹海的历史文化风韵就越显出它不容忽视的价值。
今天,历经千年的什刹海,再次成为品味北京古都风韵与时尚的最佳去处……
漫步银锭桥:细观京都的昨天与今天
过了地安门外大街,走过喧嚣的闹市,从烟袋斜街左拐,银锭桥就在眼前。早先的老北京,在这里能看到西山。“银锭观山”一景,是京城望西山第一佳处。
元代初年的水督监郭守敬凿通水道,沿河修闸坝和斗门,将水从通州成功引入了地势较高的大都城内。1293年工程竣工后,忽必烈回大都,过积水潭,见“胪船蔽水”,大悦,特赐名通惠河。从此什刹海成为元大都的漕运中心。江南货物粮船通过南北大运河经闸河,逆水而上可直达今后海北岸(烤肉季一带)的什刹海码头,这里成了贯通南北漕运的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故此,银锭桥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湖内“胪船蔽水”,岸上车水马龙,酒馆茶肆、商贾戏班云集,盛极一时。在银锭桥还出现了什刹海东北望地安门和钟鼓二楼,西南望北海塔山的景致。沿堤垂柳,满塘枝荷;熏风拂水,藕香扑衣,别有境天。夏秋之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
银锭桥以东的水面盛开荷花,是京城内赏荷最佳处,故名“莲花泡子”。昔年清朝贵妇,多来此赏荷。粉白黛绿,恰与湖光荷影相辉映,一幅绝妙的仕女图。
银锭桥周围的胡同、四合院密密分布,清晨走在其间,浓厚的市井风韵扑面而来。河沿上有慢跑的、晨练的、吊嗓子唱戏的。还有卖油饼、油条、煎饼、炒肝的,各式各样,保准能让您大饱口福。走在胡同里,时不时还能听见街坊邻里的招呼问候:“您吃了吗?”“今儿您上哪儿?”,那浓浓的京味儿,就让您品咂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