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周其仁:城市化的下一程,为城市"加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9  

  上一程我国的城镇化,似乎比赛的是谁家征地多,谁家新区远、马路宽,谁家的建筑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在到了换赛季,也该比一比新本领了。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她就应该有不同的成长阶段。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表现为大量人口移居城镇,发生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以及城市物理尺寸的扩张与膨胀。好比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中国城镇撑开了骨架,“抽条”了。

  随着国民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加上债务、环境等限制,我国的城市化势必面临转型。下一程城市化究竟怎么走,现在有点思考或也可算未雨绸缪。

  先让我们回到常识。城市之所以成其为城市,就是在很有限的空间承载大量、多样、复杂也更丰富多彩的经济文化活动。这样看,城市免不了要用密度来定义。至于为什么人口、资源要在空间上凑成一个高密度形态,答案是积聚提升分工水平,而分工水平提升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城里人的收入。

  说城市密度比农村高,通常不会有人反对。不过,城市的密度究竟能有多高?高到什么程度还可以正常、有效地组织起生机勃勃的经济文化生活?我认为自己的想象力不够,需要到处转转,观察、感受那些达到“顶级密度”的城市生活。

  去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住地在纽约曼哈顿上城,让我有机会记住这座全球之城的密度数值:每平方公里2.7万居民——这还仅仅是晚间住在此地的人,未计入数倍于此数、在白天从周遭地区以致全世界涌入的上班族、商务差旅人群、观光客以及来百老汇看剧的观众。论经济密度,曼哈顿每平方公里年产出GDP为16亿美元。当然,曼哈顿是纽约市的核心区。以整个纽约市算,每平方公里1.65万居住人口,11.28亿美元的GDP。

  回来后查对我们这里的城市密度,发现还差很远。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名冠全球,但论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与经济,还不好意思拿上台面来比。中国论城市密度最高的,是深圳:2014年每平方公里居民3809人,产出8.2亿人民币GDP,合1.37亿美元。

  很有意思。我国经济也是总量傲人,但算到人均就依然比较落后。城市亦然,总量大哥哥,密度小弟弟。这样的“同构”,总有点道理吧?

  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城市”系广域的行政区划,其中既包括市区,也包括郊区,甚至还囊括大面积的农村。多年“市管县”、“整县改市”、以及含义不明的“城乡一体化”,使我们这里的城市概念与世界通行的不一样,缺乏可比性。如果聚焦于城市的“市区”,可比性会不会强一点?

  寻寻觅觅,去年终于在上海发现一个静安区,只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3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3.1万人;2013年GDP为660亿人民币,合每平方公里14亿美元。人口密度高过曼哈顿,经济密度也很接近!要知道,静安区只不过大上海一个最小的小区而已,面积仅占全上海的千分之一点二。算下来,只要有40个静安区就超过全上海的经济总量。40个静安区占多少国土面积?不过大上海的5%。

  看来,要把城市的“市区”摆到更突出的地位,让几百个城市的市区做到一有标准、二有边界,在城市化转型中值得提上日程。我们要明白,如果作为城市之核的市区,密度过低,城市集聚的能量不足,就断然难以通过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国民经济增长。君不见所谓的全球城市,从来以影响力、辐射力论英雄,而不以总量、范围大小论短长。

  在物理上,水杯满了才会外溢。上一程中国的城镇化,扩张速度惊人,但不少城市很像在一个大桌面上同时摆开多只水杯,哪一只的水也不满,半半拉拉、甚者空空如也。在此情况下还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只能越摊越薄,城不像城、乡不像乡,哪里谈得到外溢、辐射与影响力?

  从实际出发,我国城市化的下一程,要对密度、集聚、便利、以及更广义的城市生活质量,给予更高的关注。上一程城镇化留下的问题当然还要解决,其中的经验教训,也非常值得总结。但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以问题导向的态度推进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形象一点说,在撑开的城市骨架上好好长点肉,好好发育城市肌体,是城市化下一程的重点。

  为此,需要观念更新。在国际城市理论的思想潮流中,有一种“紧凑城市”(compactcity)的主张。这派理论家,反省了城市蔓延带来的生活不便利、环境不友好,反其道而行之,倡导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管理,通过合理提升、而不是降低城市密度,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成长。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