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重功能的特色小镇,生机盎然,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样本,以及打造示范小城镇“升级版”,因此备受各级地方政府青睐,但站上风口容易起舞难,若无鲜明特色怎成活?
小镇故事多。
余杭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吴兴美妆小镇、汤泉温泉小镇、酒泉玉文化小镇……
浙江、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广东、甘肃、贵州……
由于国家的政策引导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探索,特色小镇风暴正席卷全国,各地都开始为创建特色小镇而热火朝天地努力着,且干劲十足。
实际上,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色,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兼顾茶叶、丝绸、中药、青瓷、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样本,以及打造示范小城镇“升级版”。
溯其源,起于浙江。2015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战略,截至目前,全省共计公布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以及首批37个特色小镇,预计未来浙江省将创建100个特色小镇。
一年的实践足以证明,小镇的特色基因被唤醒后,便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令人目眩。公开数据显示,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在2015年新入驻企业达到3207家,新增就业人员4.6万,新增税收21.3亿元。
比如,坐落于玉皇山南,钱塘水北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吐故纳新,由昔日废旧的陶瓷品交易市场,变身成为中国版“格林尼治小镇”。目前,山南小镇累计集聚各类金融机构810家,资金管理规模4020亿元,投向实体经济项目629个、资金1240亿元(其中省内353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6.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9亿元。
再如,杭州西湖的云栖小镇,一直以来对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等高端项目情有独钟,坚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着力打造云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硬件产业。仅2015年就实现了涉云产值近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累计引进企业328家。
或许正是因为浙江特色小镇创建“珠玉在前”,7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