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看待海绵城市破解内涝难题需系统思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中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城区“看海”现象多发,道路积水中断,市民淌水过街,大量车辆抛锚、泡损等新闻屡见不鲜。而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备受社会关注。

  海绵城市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就地解决水患,而非把水转移到他处。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大力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多发的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百姓的公共出行和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需时间和过程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雨后看海”难题的治本之策。全国已先后分两批次公布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长远的治本之策,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和较长的工期,考虑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欠账,海绵城市的“治水”效应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凸现出来。

  住建部城乡规划中心负责人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用系统性思维建设海绵城市

  在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等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强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实力的泛华集团认为,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以系统思维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其提出的海绵城市3.0的系统解决方案是智慧、生态、产业的全过程系统服务,将产业、金融、互联网、科技、土地五大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推动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海绵城市既要关注农田水利、江河湖泊、生态湿地等“城市生态圈”,又要统筹产业、环境、水源、水厂等“城市生产圈”,同时又需要兼顾城市水务、都市产业、市政道路、景观园林、城市复兴等“城市生活圈”。海绵城市向上延伸与城市功能、人文等城市内涵发展、城市复兴相连接;向下延展与市政及房建综合设计相连接;横向与金融、产业及运营相连接,纵向以技术为支撑。

  泛华集团认为,实现3.0版的海绵城市需要三大体系的叠加,即上层次的价值体系;中间层次的经营、技术、管理和运营体系;基于项目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体系,三个体系的叠加,从下往上走是项目、服务和技术的叠加,从上往下走则是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谈海绵城市的建设。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