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投资问题如何解决?各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又有哪些做法和理念值得重视和借鉴?
就这些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进行了解读。
1,海绵城市到底如何“吸水”
“目前,全国大部分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规模,一般都只有二三十平方公里,而且过去的一年也只完成了几平方公里——这样小规模的建成区还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这也是前段时间部分海绵试点城市出现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7月3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告诉记者,但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完成的试点片区防治内涝效果非常明显。
8月2日,在位于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西省萍乡市滨河西路的金螺峰公园里,居民们用切身感受证实了海绵城市的“吸水效果”。
金螺峰公园够做到雨停水消的秘密就在于公园里建成的一块块“海绵体”——路面上重新铺设的2275平方米透水砖和透水型混凝土,以及山上的一层层梯田状分布的生物滞留池,就像海绵的“孔洞”一样,行之有效地“吸干”了雨水。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原生态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王家卓介绍,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常用的绿色措施主要有:一是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有些地方还会在绿地下埋入蓄水模块;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同时通过沉淀下渗过滤作用降低初期雨水污染;三是建设雨水蓄水池。此外,建设绿色屋顶、植草沟等也是常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