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评论: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近半数现内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3  

  近期,特大降雨覆盖我国南北多地,城区“看海”现象多发。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备受社会关注。

  据悉,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近半数城市近期曾出现内涝。业内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这是系统工程,建成面积不达到一定规模,防治内涝不会马上见效。

  小规模“海绵”难解整体城市内涝

  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至少有14个,占比接近50%,其中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中,至少有9个城市出现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被视为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何也会出现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表示,试点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一方面试点启动时间有限,首批16个试点城市去年4月才确定,第二批14个今年4月确定,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中;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大部分城市试点建设规模仅二三十平方公里,第一年建设完成的区域基本都在几平方公里,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

  已建成社区“海绵化”改造难

  根据国办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王家卓说,这些指标并非只针对试点城市,而是面向全国所有地区的。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虽然一些试点城市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但不少地方海绵城市建设在整体进程、规划指标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说,已建成社区改造难。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任务就是对已建成小区,尤其是经常出现积水小区进行“海绵体”改造。相对于新建城区或社区可以通过先期区域详规、中期施工监督、后期项目验收等指标与渠道来约束,已建成的老旧社区建设难度非常大,被业内视为“带刺的骨头”。

  一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负责人坦言,已建成社区海绵体改造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矛盾,比如新增下凹式绿地,可能导致停车位减少;房顶绿化,面临违章建筑拆除问题,“实现规划目标的难度非常大”。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