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强降雨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除导致人员死亡与经济损失外,武汉等大城市甚至出现了长时间被洪水围困,全城交通几近瘫痪,引发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亦亲临武汉现场指挥救灾。
引发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无疑是持续的强降雨,但洪水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损失,亦与近几十年围湖造田、填湖建城导致湖泊泄洪能力降低的人为因素干系甚大。以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为例,20世纪50年代湖北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300平方公里,而目前湖北仅存湖泊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656平方公里;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1949年有4350平方公里,但到2002年缩小为2650平方公里,目前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
决策层对此也早有判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1998年“世纪大洪水”之后,国务院就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区域退湖还田决策,时任总理朱镕基甚至提出要将洞庭湖面积恢复到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即著名的“4350工程”。然而,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工程,让已建成城区的土地重回湖泊,其执行难度更是非常之大。
同时,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近几年持续上演,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集中,造成的灾害和影响与日俱增。彼时,海绵城市作为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方案被提出。2013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建立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去年10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目前已有常德、南宁、重庆等30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海绵城市乃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将其吸纳,蓄之控之,需要时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如大自然一般对雨水进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可以想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若能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洪涝灾害对于城市的影响,以及内涝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然而,海绵城市由于建设复杂、投入需求大以及回报机制模糊,试点以来并未如预想中的顺利。
首先是资金问题,以国外为例,海绵城市的建设费用占到整个城市建设费用的20%,由于国内城市排水系统的历史问题,建设费用可能更高,总体资金需要数万亿以上。首批试点城市安徽池州未来3年内共安排海绵城市试点项目117个,总投资211.62亿元,资金缺口不小。因此,急需借助PPP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结合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方式破解投融资难题,同时加强产业导入,形成税收回哺和资金的良性循环。
此外,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难免会给城市地下原有的水、燃气、电信管道等公共设施造成影响,而这些设施又对应相关部门。一直以来,牵扯到各部门利益的改革往往推动难度不小,因此,一些城市要破除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加强顶层设计以协调各方利益,切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如今,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解决城市内涝已迫在眉睫,改变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湿地破坏非一朝一夕,建设海绵城市、就地解决洪水问题已成为不二之选。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牵涉各方利益问题,需要以通盘的设计和改革的勇气去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