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球动态 » 正文

李克强:以新型城镇化结束"候鸟式迁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2  

  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新型城镇化做出进一步指示,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同时,国家将在62个地方开展试点,试点范围包括省、市、县、镇等不同层级,以及东、中、西部的不同区域,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新型城镇化被寄予厚望,既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也是促进民生的改善、增加消费、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更具有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为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空间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当然需要地方试点,释放地方改革创造性,积累经验,为全面的城镇化转型创造成熟条件。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要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但也要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不要因为有紧迫的任务在眼前,就演变为政府寻利的又一个途径。不让城镇化异化,就是不要用土地的城镇化代替人的城镇化,不要让城镇化演化为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人口资源流动的功能。同时,中央也注意到了城镇化所需的成本和地方政府的苦衷,主张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都是中央为推进城镇化而设计的配套措施。

  李克强表示要用新型城镇化来改变人口大规模“候鸟式迁徙”的现象。大量人口季节性迁移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农民进城后如同无根的浮萍,未能扎下根基。所以解决出路必然是实现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全部常住人口覆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的农民真正在城镇里各安生业。

  人口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大城市集中了过多资源,在政府之手的影响下集中了太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因此迁移人口即使像候鸟一样奔波劳苦,在他们看来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以未来要向就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实现地区差距的缩小。中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未来的城镇化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系统,形成多层次错落有致的城镇化格局,以及大中小城市互相衔接配合的态势,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并让城镇扩张成大面积平衡发展的城市群,形成多层次的人口向城镇集中,而城市文化从城镇向乡村扩散的格局。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就必须保证不同城镇之间有公平的关系,不能凭借行政等级的优势而占用过多资源,导致各种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因此小城镇要成为城镇化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一些地方已展开强镇扩权运动,扩大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与上级政府的关系,权力下放可以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利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创新,而最关键的是政府内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创新,让城镇化也成为一个释放民间的消费与投资潜力的过程,从而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让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发展成就相得益彰。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