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下午,第七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的分论坛之一亚洲园林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台湾的知名学者,与中国大陆高校及知名设计院的专家就园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及规划设计的具体案例进行了交流研讨。亚洲园林教育论坛,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沈守云教授主持。
首位演讲的嘉宾是圣彼得堡国立林业科技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Irina Melnichuk,她的报告的题目是《俄罗斯风景园林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她表示,俄罗斯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培养专家已有80多年历史,但面临向新型的教育体系转型,需要向欧洲学习。 Irina Melnichuk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应该重新审视培养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体系,让新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合学科的发展。她还认为,中国园林教育可能跟俄罗斯存在着一些相同的问题,因为俄罗斯和中国有很多历史都是一致的。
圣彼得堡国立林业科技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Irina Melnichuk
曾做过8年设计师并对中国山水有长期研究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设计系主任Greg Missingham,以“景观设计+跨文化的思考”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把两种文化进行融合,把其中一种文化的特征应用到另一种文化中,会有三种类型的做法,即移植、转变和翻译。Greg Missingham分别举了日本以外的日式庭院和中国以外的中式庭院等例子来讲解。他指出,在将设计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非常肤浅的模仿、单一化等。另外,很多文化其实是不同层面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忽略文化的多层性。
墨尔本大学建筑设计系主任Greg Missingham
台湾大学园艺暨景观学系主任张育森教授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刘庭风教授,从不同主题给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张育森教授从中国园林的起源谈起,讲中国园林有宫殿式和山水式,他介绍了传统园林造的抑景、对景、借景等造园手法,以及植物的应用。对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理念应用到现代公园,他提出人本、实用、自然、和谐、文化写意和生态环保六个原则,还提出,中国园林需要创新,不能一味模仿或者简单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刘庭风教授最近一直在做北京皇家园林的风水研究,御花园严格的中轴对称与众多的建筑景观,形成了八卦和五大风水格局,他分别从风水角度进行了专业解读。
台湾大学园艺暨景观学系主任张育森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刘庭风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廖秋林教授,介绍了该校“河溪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课题和项目方面的成果与感受。廖秋林说,生态恢复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和急迫的问题。他们的研究生教学,在农学相关基础的学科当中,建立了生态恢复的复合人才团队,加强了基础教学,让研究生把观察的科学对象用数字化方式表达出来。在这基础上,申报了一些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并在教学的基础上参与了一些生态恢复的项目,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有些成果转化成了实际规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廖秋林教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聪艺,给大家分享了《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规划及低碳生活园》案例。徐聪艺介绍,唐山大南湖地区,是一个历史较久的采煤塌陷区。在项目的整体的规划中,他们尽可能的去展示生态修复的成果。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园会”,把会后的利用,和生态修复功能,还有和城市未来发生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他们采取的手法是,通过周围的区域和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聪艺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蔡军副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恺希博士也发表了精彩演讲。蔡军教授就 “双创”背景下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探索与实践展开讲解,在农学园林专业基础上,重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人才培养搭建了两个平台,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协同,分别制定了七大计划。在专业课的设置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让学生就业时有相应的竞争力。刘恺希博士以“注重场景与情境的风景空间设计”为题给大家分享了设计教学研究心得。辅仁大学的杨舒涵同学,是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她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获奖作品《产业地景的翻转机制》。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蔡军副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恺希博士
辅仁大学杨舒涵
最后沈守云院长对本次论坛作精彩点评,他表示这个论坛很有意义,他希望借这个平台各抒己见,大家思想的碰撞,为推动园林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促进中国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沈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