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安徽:合肥将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8  

  推开窗能看见绿色、出门不远就可以逛公园、驱车行驶有鲜花相伴……这是一个城市诗意的居住地,是生活品质的体现。2014年,合肥喜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这背后,是翻天覆地的“绿色”变化。近几年,合肥植树造林百万亩以上,城区每年以超千万平方米的速度在增加绿意。未来,既要绿量更要品质,合肥要再拿下一顶更大的桂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植树造林攻克2000多个逍遥津面积的“巨型”造林任务

  开车出城,一路向西北,一片片森林拔地而起,形成了高刘、官亭、小庙、三十岗、岗集、董铺水库以及大房郢水库周边等几万亩乃至十几万亩的森林板块,通过合六路、绕城高速有效串联起来,筑起了一道西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彻底改变了该区域过去荒芜、萧条的景象。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分水岭脊线自西北向东南斜向横贯全市,长度约140公里。境内岗冲交错、垄畈相间,是典型的缺林少绿地区。这与合肥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与跨越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为扭转这一局面,2010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提出“十二五”植树造林100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这是合肥市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任务最艰巨、影响最深远的造林绿化工程,庐州大地掀起了造林绿化风暴。

  这个任务曾让刚到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造林处担任副处长的王朝晖感觉担子沉甸甸。100万亩什么概念?如果按照逍遥津公园面积31.3公顷来算,相当于要造两千多个逍遥津公园那么大的绿地。

  “不仅仅是简单的造林,更是一场产业调整之战,一场生态环保之战。”他说,江淮分水岭易旱易涝,不适合发展大农业。

  王朝晖介绍,在江淮分水岭造林,不仅留住了水,保护了生态环境,也造福了老百姓。“造林不仅有补贴,农民还能打工赚钱,收入起码提高一两倍。”这几年,通过创新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截至今年,全市累计新造林已达135万亩,造林绿化取得了卓越成效,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

  绿化大会战以每年千万平方米的速度在城区添绿

  张女士来合肥工作有6个年头了,在北一环财富广场上班,她笑称,“我休了个产假回来,就发现路面的绿化增加了。你看,北一环的桥头都用绿化、盆景装点,这是在大城市才有的做法。”

  2012年,合肥市政园林试水“市权下放”,将裁判员、运动员的身份分开,激发了各个县区造林绿化的活力。

  2013年,省城淮河路和六安路交口的段家祠堂旧址焕然一新,园内乔木、灌木林立,花卉、假石点缀,还有休闲廊架、座椅,并命名为“瑞园”。庐阳区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小游园的样式将成为老城区绿化的一个“蓝本”。

  很快,市民发现,老城的街头一块块的小空地、天桥、下穿,甚至桥头都已“见缝插绿”。

  不仅在老城区,2014年初开始,滨湖新区的塘西河公园、金斗公园、方兴大道、紫云路、中山路、包河大道等都进行提升改造,绿化缺株断档、长势不良等问题越来越少。高新区的望江西路、蜀峰湾公园也更换乔木,增加了节点花卉,绿化景观品质整体得到提升。自合肥启动的“绿化大会战”以来,每年城区以千万平方米以上的速度在添绿。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