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博弈,是社会永恒的主题。
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竞赛,是一场此消彼长的游戏,是一场互有攻守的默契。大自然有他的规律与底线,人类无法绝对征服和轻易挑战,但却可以在保持敬畏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改造自然,一步一步的优化和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
“不毛之地”变成了“京北旅游新干线”
时近仲夏,今天的丰宁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开始敞开胸怀迎接着来自北京、天津的客人。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已经成为京北旅游度假的“新干线”。
在丰宁,笔者遇到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攀谈几句王先生就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他来丰宁的一些感受。“以前去坝上、围场都会路过丰宁,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不错,有森林公园、大峡谷和京北第一草原,而且还是潮河和滦河的源头,就叫上朋友、带上孩子过来逛一逛走一走,也算是一种饮水思源吧!”
对此,丰宁县林业局站长廉诗启也感慨的表示,现在丰宁环境好了,旅游景点也多了;北京到丰宁的路也越修越好,现在从北京出发三个小时就能到丰宁,以往可都要六个小时的山路,而且是颠上颠下的。北京人爱来丰宁过周末,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近几年来丰宁买房的北京人也越来越多了,在承德几个县里面,丰宁的房地产是最火的。
16年前,那个时候,我们的手机还不能拍照,不能上网,自然也不能随时随地发朋友圈。如果当时你来到这里,看到那遍地的黄沙和几乎被风沙吞噬的村庄,相信你被残酷的自然环境震撼和压抑的心情一定无法表达。
在小坝子乡护林员张大爷的回忆里,过去一到春天沙子就特别厉害,不但堆满院子甚至都已经与超过了房檐,村民们得用驴车、马车往出拉,简直就是“黄沙埋了墙、流沙压塌房、种地不打粮”,根本没法正常过日子,当时村里人能出去的人都出去了。一旁的张大妈补充道:“那时候都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沙窝子里来,像今天一样有企业过来投资办厂,有大城市的人过来旅游观光,当时这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保卫丰宁”就是保障“首都生命线”
当时,日益严峻的沙化不但影响了丰宁当地居民的生活,还给20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带来了环境压力。作为防风治沙的前哨,丰宁沙化不但加重了北京的沙尘暴天气,而且威胁着潮白河的水源,直接影响着北京的生活用水。所以,毫不夸张的说,丰宁也算是首都北京的“生命线”。
丰宁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来到小坝子乡榔头沟村视察,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建设绿色屏障势在必行”的指示。
从此,小坝子乡一下子有了名气,治沙工作不仅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还得到水利、林业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援助也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不但有很多知名企业,还有很多民间社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大家表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想为丰宁这片土地做点什么。
植树造林“有人来了就不走了”
改善环境不容易,涉及到了众多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止是栽一棵树,种片林子那么简单。而且是在丰宁,这个地理和天气土壤条件极为复杂的地方。人类向大自然开战,大自然岂能轻易屈服,这场博弈自然也是你进我退、你守我扰,你疲我打,你退我攻。要植树了,可你在风沙漫天中站都站不稳,人家压根就不给你扩大战果的机会,小树苗勉强栽上第二天给你来个全军覆没那是常事儿。而且在丰宁治沙,也不仅仅是植树造林那么简单,居民收入来源、生活方式、习惯等日常生活、地方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得考虑,要从生态上立足综合治理,才能长治久安。
有很多人听说情况这么复杂就不愿意来了,有很多人干了一两年来了又走了。当然也有一批人,来了就不走了,卯足了劲儿非得把这事干成了,这一干就是16年。2000年,丰田汽车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中日科技与经济交流协会、河北省林业局/丰宁县林业局、日本NPO地球绿化中心共同启动了“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项目,与丰宁人民一起,开始了向沙漠化宣战的征程。
今天,在丰宁县小坝子乡和黄旗镇等地看到成行的绿树郁郁葱葱,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植树开始面临的困难。
据丰宁林业局的廉站长回忆,项目初期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树木成活率低,在丰宁这种复杂严峻的自然环境下,这已不是靠单纯的“补种”能解决的问题。丰田的农学技术专家长时间蹲守在林地展开周密调研,逐一分析造成“成活率低”的不同成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最终,根据当地不同区域的地势、气候、降水量和土壤条件,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区域选择栽种19种不同的植被。比如,在山地栽种油松、落叶松;在沙地种植柠条、沙棘;在谷底构筑白杨的双层防护林等等,对土壤形成了立体式、网格式的植被覆盖。
护林员张大爷至今还记得,有一年,油松苗木老是种不活,种上没几天就死,很奇怪。专家们就晚上蹲点一直在那儿看,最后发现是被野兔给吃了,原来这个野兔是需要磨牙的,牙要是不磨就会掉,矮的油松苗就特别容易被兔子用了“磨牙”给啃死,后来改种了更高一点的小油松,这样的话,兔子就吃不着了。
在这个项目里,丰田投入了超过四千万元的资金支持,还派驻了专家再当地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和技术推广,通过栽培草药、果树等,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经济自立。到今天,这项目已整整坚持了16年。
“金坝子”里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16年后的今天,黄沙遍地已经变成了绿树成林,萧瑟在漫天风沙中的贫瘠山村变成了翠荫环绕、生机勃勃、丰姿水润的大美丰宁。如果你第一次来到这里,一定难掩激动第一时间将兴奋的你和这旖旎风光一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一定能收获无数个赞。
这场持续16年而且至今仍在继续的博弈,人与自然逐渐在互有攻守中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山绿了,沙少了,最为受益的还是当地的村民,“我家窗台上的土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就是刮再大的风,村子里街道上也不再起那么大的土了。乡里的招商引资办的很红火,一些企业过来投资办了厂,听说还有什么光伏产业的高新企业,很多外出打工的乡亲们都回来上班或者搞农家乐和餐饮旅游了。”当地村民老苏高兴地说,过去黄沙满天飞、流沙压塌房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走进塞北丰宁感受人与自然的16年博弈汽车殿堂
68岁的小坝子乡的护林员张大爷,如今已经搬进了当地政府为落实退耕还林而统一修建的新村,与乡亲们一起开始了“新农村”的生活。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张大爷依旧每天穿行在山林中,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这片绿色。“为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一定要把这片林子看好。”张大爷平时话不多,但是句句都和这片土地一样自然、实在。
在这个夏季,让我们一起走进塞北丰宁,体验那片变化中的旖旎风光和淳朴的人文风情,为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加油点赞!人与自然的博弈,是社会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