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建委近日发布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计划——2年内,武汉将投入15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实施389个海绵项目,以青山、汉阳四新两个示范区为试点,其中150个市政道路、老旧小区、公园绿地以及城市水系项目将在今年全面启动海绵化改造,并纳入今年市政府“十件实事”。
每逢暴雨,武汉总有部分社区遭遇水漫金山的尴尬。道路硬化、花坛绿地比路面高、城市排水系统薄弱等因素,导致雨水无法就地消纳,一遇到大暴雨,城市道路、社区滞水内涝等问题便凸显出来。为了根治城市病,武汉被纳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青山、汉阳四新片区成为试点。
武汉市城建委节能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到明年底之前,在两大示范区38.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实施389个海绵项目,2017年,两大示范区将率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在389个项目中,老旧社区、公共建筑和市政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占一半以上。武汉海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建国表示,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是大头,包括对社区内现有绿地进行改造,改成下沉式绿地,较路面低几十厘米,起到渗水蓄水作用;建设雨水花园,改造生态停车位,盲道、步行道换成透水砖;建设蓄水模块,进行雨水收集;有条件的社区还要进行屋顶绿化。“老旧社区改造后,不仅更能‘吸水’,环境也将提档升级。”
对于市政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包括主干道和次干道、微循环路。让人行道能“吸水”,道路边建下沉式绿化带,选择耐水、挺水植物,并有溢流式雨水口等。
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小雨不滞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而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青山区的径流量控制在70%,汉阳四新片区控制在80%,即分别就地消纳、利用七成和八成的降雨,实现少外排、不外排。预计到2020年,全市20%的城区面积都将“海绵化”,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