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城市 » 正文

地方“圈水造景”念歪“生态经” 美景背后隐患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09  

  记者近期在北方多个缺水省份调研发现,十年前就初露苗头的“拦河筑坝、圈水造景”之风愈演愈烈,一些严重缺水城市以“远眺见山、近观见水”为由,热衷人工水面景观的营造,甚至在政绩驱动下,盲目攀比“水城”建设,炒高周边房地产价格。一边打着“生态宜居”等旗号大规模圈水造景,一边则“水荒”逼近,念歪了生态文明建设经。

  拦河筑坝数千座 十余城市建“水城”

  以横亘河道的橡胶坝为界,蓄水的河段水波潋滟、风光旖旎,被截水的河段水面干涸、河床裸露。此类对比鲜明的画面,在一些有河流经过的城市普遍存在。

  汉江支流白河流经河南南阳市区的河段上,先后修筑了5级橡胶坝,拦蓄的水面相当于10个西湖。陕西宝鸡在穿城而过的渭河上拦坝蓄水,造出一个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最深处达4米的人工湖——金渭湖。

  山东临沂在沂河上建造了号称“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小埠东拦河橡胶坝,蓄水后形成的水面是西湖的2倍。

  实际上,早在十余年前,年均水蒸发量超过降雨量10多倍、靠黄河指标水养活的戈壁城市宁夏石嘴山开挖水面堪比5个西湖的人工湖时,就曾引发公众对“水荒中造水景”的关注和批评。

  如今,仍有一批缺水城市在大手笔规划建设“生态水景”,山西沁县、长治,河北石家庄、邯郸、保定,山东聊城、临沂,河南濮阳、开封、洛阳等十余个城市明确提出要打造“水城”建设目标,在建或规划环城水系、城市水网的城市则更多,这些缺水城市动辄拿杭州西湖做水面参照物。

  统计数据显示,河北和山东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307立方米和32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山西和河南也在缺水之列。

  规划了“5河4湖”水网工程的邯郸,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9%。这些城市造水景的水源有些靠筑坝拦河,人为将水留在城市,有些靠引调水工程远距离调配水资源,还有少数中水和其他水源。

  城城造水景,已近泛滥程度。从橡胶坝的数量可窥一斑。记者采访各地水利部门获悉,河南境内有橡胶坝153座(2012年数据),河北170多座,山东则多达641座。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截至2006年,我国就建成橡胶坝约2000座,并以每年300座的速度增加。

  “橡胶坝早期是作为简易的水利工程,近些年有用于营造水面的倾向,比十年前有数量级的增加。”水利部水规院总工朱党生表示,筑坝蓄水对改善局部环境有利,但反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人工造景。

  所费不赀橡胶坝 “美景”背后“隐患”多

  记者调研发现,各地圈水造景工程虽然客观上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较好的休闲场所,但在北方河流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沿河城市不尊重生态规律,盲目圈水造景建水城,不仅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还潜藏多重“隐患”。

  首先,很多河流的生态平衡将无法维持,上游享受了美景、下游却因此遭遇水荒之灾。《记者在多个城市注意到,一道橡胶坝往往就会导致下游来水量骤减,甚至导致河流干涸、断流,不仅损害河流本身的健康生命,也人为加剧了上下游、城乡间的用水矛盾。邯郸市水利部门提到,由于山西拦蓄水力度大,与下游河北、河南等矛盾冲突不断。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