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城市 » 正文

广东东莞:世界工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经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1  

\

  景色优美的同沙公园。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出台,国有林场将就地转型为森林公园,极大提高了东莞森林覆盖率。

  历时三年,东莞近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素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东莞凭什么获此殊荣?其实在国营林场自负盈亏的年代,林场靠卖树为生,连原始次生林也险被砍光,森林资源岌岌可危。危急关头,东莞封山育林,超前对林场进行改革,十多年投入20多亿建设14个森林公园,林场也变身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全额由财政负担。东莞的这些做法也被广东11月初开始实施的广东省国营林场改革方案借鉴,成为这一轮全国林场改革的珍贵样本。

  植树造林

  财政补贴改造荒山

  11月24日,在安徽宣城举办的2015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宣布了包括东莞在内的21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东莞是今年广东省唯一荣膺这一称号的创建城市。

  在东莞的汇报材料中,一个数据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东莞的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逾1700万人次,其中4成来自外地。而根据东莞市统计局统计,去年全年东莞接待国内游客近2800万人次,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是东莞的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在东莞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前身大多是国营林场。”东莞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韦爱梅透露,东莞共有大岭山、大屏嶂、清溪、黄旗、同沙和板岭等6个国营林场,经营总面积13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14.5%。其中,大岭山、大屏嶂、清溪三个国营林场由市林业局直接管辖,黄旗、同沙两个国营林场委托东城街道办管辖,板岭国营林场委托市城管局管辖。

  这些国营林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任务是造林绿化,由东莞县财政补贴。“最早的国营林场其实也是事业单位,不需要自负盈亏的。”韦爱梅表示,当时林场的主要职责是造林。

  那时,东莞很多地方还是没有植被的荒山。国营林场的工人深入荒地,成为东莞城市森林的缔造者。上世纪60年代是植树造林的高峰期,1967年,东莞造林70万亩,还建了9万多亩果林。虽然比较辛苦,但当时林场职工的收入还是不错,“起码比农民强多了”。

  植树造林工作告一段落后,1975年起,东莞国营林场开始自负盈亏,这些国营林场都需要自谋收入,解决生计问题。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