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 » 正文

黄石探路海绵城市 破解内涝实现优水不忧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1  
4月初,中央财政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黄石以微弱差距惜败武汉。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带动一片、辐射四
 4月初,中央财政部公布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黄石以微弱差距惜败武汉。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带动一片、辐射四方、影响全局的作用。黄石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示范案例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黄石,优于水,但也忧于水:城市水安全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刚性约束,然后进一步变成优势,真正实现优于水而不忧于水?

  襟江带湖、山川交错的黄石,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今,黄石正再度组织申报明年的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

  为何探索?

  让城市只“优水”不“忧水”

  所谓海绵城市,其学术术语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这样的构想,让人怦然心动。

  城市中,硬化路面过多,逢大雨便可“看海”。海绵城市即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绿色”措施蓄水、排水和净水,让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同时,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将人类侵占自然界的地盘退出来,使城市中的水循环恢复成自然状态。

  黄石水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是“优于水也忧于水”。

  记者从水务部门了解到,黄石(黄石港站)长江高水位时期多在每年的7至8月,而6至7月中旬正值江淮梅雨,黄石又处在西南低涡影响形成的暴雨中心带。因此,长江上下游洪水和市境暴雨山洪常发生遭遇,其几率约为64,黄石防洪面临上压下顶、外洪内涝、腹背受击、极其严峻的局势。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污水泵站、码头和泊位、长江大桥,严重威胁饮水安全,且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离城区很远。

  年年治理年年“看海”,治水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而建设海绵城市,可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让黄石以后只“优水”而不用再“忧水”。

有何优势?

  依山傍水,“单一”变“多样”

  黄石申报“海绵城市”试点,是极具优势的。

  黄石襟江带湖、山川交错,市境内湖泊遍布,城市的山水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天然的吸纳、储存和调蓄保障;而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基本形成,已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各类绿地。建成区绿地率达36.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8.64,为建设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奠定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2015年,黄石市计划在城区改造和新建10条、总长为20公里的城市绿道,并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目前,原定年底竣工的3.5公里逸趣园路绿道在市建委的督促和努力下,预计10月底基本完工,可提前2个月完成原定目标,届时市民将有更多的以绿道绿廊为纽带,连接城区间公园、景区景点等公共休闲绿地。

  与此同时,黄石市作为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与水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市内河湖众多,水网发达,为海绵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

  然而,年年建设年年涝,绿化灌溉成本居高不下。为何会这样?又该如何改变?

  市建委园林局副局长王建国分析说,传统市政信奉“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以雨水下渗为例,王建国说,“像黄石这样的南方地区,考虑到土质、降雨分布等因素,一般而言,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渗入地下,其余可汇入江河。”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最终目标是将对雨水利用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在排水之外,还充分利用植被吸收、河湖湿地蓄水、马路和土壤渗水、水池收集等方式分流雨水。被蓄积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水难。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使城市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实现市民对水的五大期盼——水安、水利、水美、水活、水亲。

  如何决战?

  黄石要打“特色牌”

  “在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审查时,会结合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积极协调开发商开展雨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用于小区景观和绿化。”王建国告诉记者,而黄石是有基础的。

  宏维·山水明城是黄石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节能示范工程。早在2007年,该小区被列为开发区首批节水型创建小区,在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小区方面,更做出了一定探索。

  该小区在17号楼旁建造了近1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窖,收集屋面、露台、地面的雨水,使其过滤、沉淀后用于补充景观用水和就近绿化浇灌,每年可节水近千吨。同时,大量使用透水砖、植草砖,蓄涵水分;采取雨污分流,减轻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

  据了解,目前黄石建成的典型项目有磁湖北岸雨水湿地、生态护岸工程,宏维·山水明城小区的雨水回收循环利用,及黄石顺佳·舣景广场的生态绿色屋顶项目,而且有多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如何决战明年的“海绵城市”试点之争,王建国笑称要打黄石“特色牌”。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王建国说。目前,许多城市建设千篇一律,逐渐失去了自己城市的文化和风格,缺乏灵魂和个性。

  他认为,黄石要按照城市形态发展定位为现代化生态城市理念建设海绵城市。正确合理地处理好老城区、新城区、园区的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建设中保护,既保存自然生态文化,又展示时代精神、文化风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海绵城市风貌。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讲究自身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从总体上提高生态环境和景观水平,提高每一项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水平,加大海绵城市建设科技含量,丰富城市生态环境景象,向生态环境自然优质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海绵城市环境。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