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武汉园博: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 打造城市转型新样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30  

  武汉水资源丰富,但“到武汉看海”也成为笼罩在江城上空的阴云,科学治水、及时排水成为武汉市上下的共同心愿。今年4月,武汉成为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要求全市所有的新建项目,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在此背景下,今秋开幕的武汉园博园成为了试点先锋。

  武汉园博园内绿化面积176公顷,加上大大小小的水体120余处,如果全部用自来水浇洒造景,既不科学,也不环保。这次办园博,这片3000亩的工地,成为武汉有史以来最大环保试验场,各种低碳、节能、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此运用。

  目前,本届园博会所有117个场馆已建成迎客。园博园通过“高山流水”、一湖四溪、雨水花园等景观,建立了一整套水循环系统,对雨水实现收放自如。天晴时,全园可蓄水10万吨,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不用园外一滴水;下雨时,可留住近七成的雨水,抵御50年一遇的大雨,避免“看海”的尴尬。

  封闭垃圾场每天需要耗费大量的水源进行好氧处理。通过园内的封闭水循环系统,还可以将废水进行净化,劣五类的水入园“游览”一圈后,可提升为三类水质,直接用于灌溉树木。

  兴建园博10座公园之一的竹叶海公园,让硚口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3.1平方米。每年可分别吸收烟尘、释放氧气数10万吨,使这一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60%。

  生态织补桥,弥补了城市环线对城市生态廊道的割裂与破坏,证明了城市绿楔是可以修补的;可调节的建筑表皮,可采光的屋顶天窗,可调节空气流动的导风屋面及智能喷灌、覆土绿化……

  时下,“生态配套”、“园林配套”,已越来越多的成为中国城市开发或楼盘销售时的“卖点”。而在武汉园博会项目中,生态、园林由配角转为主角,其他工程则转为“配套”。由此,改变了中国城市开发的一些基本思维与模式。

  武汉抓住园博会机会,修复自身生态,成功打造城市转型的新样本,也为全国城市治疗“生态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